新体验教育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何亮:金刚经心得(六)

向下

何亮:金刚经心得(六) Empty 何亮:金刚经心得(六)

帖子 由 Admin 周五 十一月 22, 2013 10:52 pm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原典】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译文】
须菩提对佛陀说:“世尊,众生要是听到你的这些话,能够生成对真如的信仰吗?”佛对须菩提说:“不要这样说。我死后五百年,如果有持戒修福的人,从这些话中生出对真如的信仰,你应该知道这个人并不是从一世佛、二世佛、三四五世佛那里积累的善根,而是从无数千万佛那里积累的善根,才能够听到这些话,并且产生信仰。须菩提,我完全能知道并且预见到,这些众生是可以收获无数的福德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众生不再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有了法相,也没有了非法相。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众生如果心中有相,就会有我、人、众生、寿者的种种分别。如果心中有法,那么也会有我、人、众生、寿者的分别。这是为什么呢?如果心中有非法之相,那么也会有我、人、众生、寿者的分别。所以不应该心中有法,也不应该心中常有非法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常说:‘你们这些比丘,要知道我所说的这些法,就像那个乘着竹筏过河的比喻一样,法都应该舍去了,更何况是非法。’”

【心得】
众生
佛教讲求众生平等,这个众生并不仅仅局限于人,而是六道所有一切有生命、有意识的存在。换句话说,这一品中佛陀所说的众生并不仅仅是人,哪怕是蝼蚁蛆虫,它们能够在某个机缘下积累善根,也是可以有福报的。

生实信不
须菩提在这一分中提出了一个颇有意思的问题,那就是众生听了佛的这些话语真的能够产生实信吗?首先来看看什么是实信。实信,其实是对真实的一个信心,或者说一种对真实的信仰。我们会发现一些歪曲的信仰,有些人抱持着邪念而且深信不疑。所以实信就是相对于这些不实的信仰——虚妄的、甚至是卑劣的、残忍的信仰——而言的。那么什么又是实信呢?什么是真实的呢?其实是真如理体,也就是一切本质都是无这个万事万物最终的归宿。外在的现象变幻无穷但内部不变的就是这个无。所以这里讨论的实信并不是指的虔诚、用心专一,而是指的信的东西是真理,是事物的本质。

莫作是说
非常有意思,佛陀直接将须菩提的这个问题给顶了回去。既然须菩提以及其余的比丘跟着佛陀学习,以求真正解脱,那么怎么还会对这个过程是否真能得到解脱产生困惑呢?其实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瓶颈而产生退转怀疑自己是常有的事情,而且佛陀的学生依然还是觉行没有圆满者,生出各种疑惑甚至是退却都是可能的。但佛陀告诫他并不应该去怀疑是否能证得解脱,就像是一个拙劣的画家抱怨画笔不好一样的可笑,佛陀所说的只是方法,就像一支精致好用的画笔,但能够用好它却需要画家自己下苦功夫。简单地说,如果须菩提自己参不透,这并不是说佛法有问题,而是自身的问题。因此佛陀认为这种对佛法的怀疑是不应该的。

无量千万佛
在后面的经文中我们会读到佛陀也有自己的老师,就是燃灯佛。如果抛弃神话色彩,我们可以认为佛陀所证悟的其实是一个一般普适的道理,而且是贯穿人类文明始终的,就像那些哲学终极问题如“世界从何而来”一样,是永恒的。既然是一个亘古长存的道理,那么也不一定佛陀是第一个把它想明白的人,虽然释迦牟尼是佛教创始人,他组建了僧侣团,但这并不能证明他是第一个能够大彻大悟的人。因此佛陀所说的燃灯佛可能就是一个在佛陀人生的某个时刻给了他启示的另一位学者。他帮助佛陀证道解脱。推而广之,在佛陀之前可能就有很多很多的大圣贤其实已经证得三昧。这些人也就是佛陀这里所说的一佛、二佛乃至于无量千万佛。

善根
佛教是讲果报的,也就是俗话说的报应。做好事会有好报,而作恶就有恶报。这个好报恶报并不是现实功利的好处坏处,比如声名、金钱等等,如果是这些果报的话,就跟佛教的教义相违背了,那干嘛还要布施修行呢?果报是心灵的层面。佛陀说的快乐并不是欲望上的满足,而是内心平静、踏实、安稳。如果把这种快乐当做一个果子,那么这棵结果的大树就是修行,而一切修行来自于一个机缘,这就是根。我们可能是因为某场讲座、某本书上的一句话或者路上偶遇到的一个路人等等而心灵受到触动,于是有了想要脱离俗世烦恼的念头,走上修行之路。并且有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在那个看似偶然的机缘背后其实是一连串的必然。正所谓“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机遇就是那场讲座、那本书上的一句话,而准备则是有一颗善于发现、不满足现状、渴望学习的心。
这里佛陀告诉须菩提这个修行的人在听到这些章句之前其实已经积累了足够的资粮,正是因为他在之前的那些佛(圣人)收获了很多,仅仅差了临门一脚的功夫,再听到如是无上妙法才能生出实信。换句话说,对一个根器未足的人宣讲妙法,是做得无用功。

悉知悉见
佛陀并不是神,他所谓的悉知悉见并不是真的世间一切学问都明白,真的可以看穿人的内心。他非常明白且深信不疑的是依佛法能得解脱,这使得他对自己的判断充满了信心。他才会说自己完全能够知道这个人也会像自己一样获得不可计量的好处——即内心的安适。

法相、非法相
什么是有法相呢?根据后面佛陀提到的筏喻,这个法应该指的是佛法,也就是他所讲的这些道理。这些法是为了破除执著的,而如果有人对法产生了执著,那就是本末倒置,比如张嘴就是空却实际上内心并不空,那就是借着佛法故作姿态。其实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沽名钓誉者、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者就是这样。对于还没有真正了悟佛法的人,即使不是抱着这种恶念来宣说佛法,他也可能产生对佛法的执著。例如钻牛角尖,在某一句话上纠结徘徊,这都是应该破除的法相,即对法的执著。
非法相则是对佛法也是无这个观点的执著。佛法也是无是真理,就像佛最后说的那样也应该舍去,但如果心里每时每刻都在想着舍去舍去的事情,生怕自己沾上一点,又是执著了。

心取相
心中只要有相,无论是色身香味触法中任何一方面的相,都是执著。比如看到鲜花的美景而长留心中,这就是心中有了色相,那么我、人、众生、寿者就都来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总是会去回味那个时候的鲜花,而产生了对那个时候的执著,而时过境迁物换星移,可能如此美妙的花早已不见,这便是“寿者”。随着时间的久远,记忆中的花的模样渐渐模糊,甚至会怀疑自身什么时候看过,这便是“我”。因为对花的贪恋会让人不自觉地与他人说,而很多时候语言描绘再形象,那些精髓的东西也是传达不到的,别人的体验总不及自己,就会生出喟叹,这样就有了“人”和“众生”。所以要想彻底泯灭执著,最根本的解决之道就是拔出对这一美景的执著,让美景成为心外之物,欣赏却不占有。

筏喻
人生活在这个娑婆世界其实就是在一条湍急的欲望之河里浮沉。到了中午,我们约人吃饭,为了方便自己,总不希望别人晚到,而我们终不会同时出现在餐厅,谁先到就会不停看表,就会电话催促,这不是烦恼吗?究其根源,还是对自己欲求无法满足的失望和不满,我想要按照自己的预先规划去活,但事实往往不如所愿。吃个饭这样的平常事都是如此的惹人烦恼,更何况生活中更多更明显的烦恼呢?究其根源就是自己欲求得不到满足。即使是意外灾祸,人们也不能把它看作意外而总是自怨自艾,并不能认识到其实意外、苦痛也是生活的一个部分而已,我们所追求的所谓事事顺遂是水中月。
佛法是什么?佛陀说是“筏”,理解成小船也行,或者顾名思义竹筏也可,总之是把人载过大河到达极乐彼岸的工具。有意思的是,佛陀问他的弟子,人一旦渡过了河,还会把船背着往前走吗?自然是不会的。因此,佛法也不应该被执著地占有,因此佛陀说法是当舍去的。就像之前所说的那样,如果内心取法跟取非法都是一回事,非法就是对法的否定,既然法的理是空的,否定也没有意义了。

法的四相、非法的四相
佛陀说执著于法跟非法也会生出我、人、众生、寿者。这又是为什么呢?《金刚经》是祗树给孤独园的一次法会上讲的一样,这个法会是因缘和合的产物,而一旦因缘分离,佛陀把经讲完了,法会便也结束了。这就像学生上课有上课铃,下课有下课铃,铃声一响就开始,再响就结束,课是不会永远讲下去的。那么如果执著于法会,认为它应该常有,就会生出我、人、众生、寿者来了。最明显的就是寿者,就会对法会结束产生留恋不舍,苦恼顿生。执著于法会有四相,执著于佛法也一样。相信此法定能解脱,本身就可能存在着更大的执著。同样是修行之人,因为根器、环境不同则可能会有不同的进境,一比较,四相尽出。
所以听法应该心诚,应该领会精髓而不是意在挑衅、挑刺或者执著于只言片语。只要能够有所领悟就是进境,至于多少不应苛求。

Admin
Admin

帖子数 : 713
注册日期 : 13-11-21

http://cqnee.5d7d.net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