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亮:金刚经心得(八)
何亮:金刚经心得(八)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原典】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译文】
“须菩提,在你看来,如果有人用填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用来布施,这个人所得福德多吗?”须菩提说:“很多,世尊。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福德与非福德本性相通,因此如来才说福德很多。”“如果又有人,能按照这部经所说的修行,而且将四句佛偈或者其他向别人讲说,他的福报比之前布施七宝还多。这是为什么呢?须菩提,所有的佛,以及他们所信仰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都是源于这部经。须菩提,我们所说的佛法其实就是非佛法。”
【心得】
七宝
金银琉璃等珍宝,指的是一些现实的珍稀宝物。
三千大千世界
这得说一说佛教的地理观。佛教认为世界的中心是须弥山,然后周围有海,海上东南西北各一个大洲,然后又有很多小洲,如此加在一起算是一个世界。这样的世界集中一千个,就是一个小千世界。然后再有一千个小千世界就是一个中千世界,再来一千个中千世界就是大千世界。所以,三千大千世界,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地理概念。简单地讲,就是我们的整个宇宙了。一个世界可以看做我们的地球,小千世界就是一个太阳系,中千世界是银河系,大千世界就是整个宇宙。
非福德性
佛陀问须菩提如果这个人用塞满整个宇宙的金银珍宝布施他人,他所收获的福德多吗?须菩提回答,很多,原因是这个福德跟非福德本性相通。这里我们来看看真正的布施应该达到的所谓三轮体空的境界。所谓三轮体空,简单地讲,就是布施的时候不应该有我、人、物的概念。不能有我,也就是不能为了布施而布施,那就是做样子、装大方。不能有人,也就是不应该有给谁布施的分别心。比如不该挑剔是给残疾人布施还是给无家可归的人布施,而是应该随缘布施。不应有物是应该不去计较布施了什么东西,以及布施多少。穷人给穷人布施一口米饭,跟富人捐出百万金钱,本质是一样的。那么既然本质相通,为什么还有福德的多少呢?这个福德多少,并不是指布施的数量多就福德多,反之就少,而是指这个人能够拿出这么多东西来布施却不生执著,该是多么大的诚心,诚心越大,心越空,则福德越多。所以须菩提才说,这是很多的,因为布施的人心诚,他知道福德、非福德本质相通的道理,这是大精进。
受持
对于世俗的学问,我们只是把它吸收过来放在脑中,就像是把自己的脑子当做图书馆,把这些东西放进去,有用就拿来翻翻,没用就让它落满尘土或者被虫蚁蛀蚀掉。但佛法并不是世俗的学问,它是生活的指引,是思维的指引,修行的人是不应该把它封存的,而是时时都在修习。因此,佛陀在这里所用的词是“受持”而不是简单地了解或者仅仅是理解,受,强调的是理解、接受、生出信心,而持,则是学而时习之那个习,就是用,就是依次为指导去生活。
四句偈
有解释说这四句偈指的是本经结束的时候那四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但我觉得这时候佛还没说到这四句偈,而四句偈出现是在很后面了,这多少有点唐突。所以我觉得,这里的四句偈只是泛泛而论,意思是这部经里面的任何一点章句。
法布施
在这之前佛问须菩提如果这个人用珍宝布施,福德多吗,这里他又说,如果这个人能够行法布施,福德更多。为什么呢?珍宝布施,仍然是有形质的东西,尽管心诚,但比不上给人讲法的难度系数高。须知能够诚心领悟佛法并且向人讲授这么抽象的东西是非常非常难的。这需要修行者对佛法有相当高的造诣才能办得到。
皆从此经出
佛陀对“其福胜彼”的解释是一切佛以及佛法都来自于这部经典。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佛经能生出佛法,而佛经也能成就佛。正如我在之前几分的心得里面提到的佛除了指人,它其实是一种心理状态或者说是一种境界,打个不是很贴切的比方,它是一个学位。而佛说一切佛和佛法都来自于这部经,其实意思跟之前须菩提说的“一切圣贤,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是一样的,因为这部经是对无的深刻揭示,自然是最最直接帮助人超凡入圣的工具,也自然可以说是一切佛和佛法能够成就的根源了。
佛法非法
最后佛陀还补充说,自己说的法就是非法,因为理体相同。这还是在提醒各位修行者,对佛法也不要起执著,这是最容易犯的错误。我们相对容易把身外物,如前面所提的七宝看成空,却容易因为时时刻刻想着修行的事情却将修行是为了生活颠倒为了生活为了修行。这就是为修行而修行,其实是越来越执著于法相,难脱苦海的。
【原典】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译文】
“须菩提,在你看来,如果有人用填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用来布施,这个人所得福德多吗?”须菩提说:“很多,世尊。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福德与非福德本性相通,因此如来才说福德很多。”“如果又有人,能按照这部经所说的修行,而且将四句佛偈或者其他向别人讲说,他的福报比之前布施七宝还多。这是为什么呢?须菩提,所有的佛,以及他们所信仰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都是源于这部经。须菩提,我们所说的佛法其实就是非佛法。”
【心得】
七宝
金银琉璃等珍宝,指的是一些现实的珍稀宝物。
三千大千世界
这得说一说佛教的地理观。佛教认为世界的中心是须弥山,然后周围有海,海上东南西北各一个大洲,然后又有很多小洲,如此加在一起算是一个世界。这样的世界集中一千个,就是一个小千世界。然后再有一千个小千世界就是一个中千世界,再来一千个中千世界就是大千世界。所以,三千大千世界,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地理概念。简单地讲,就是我们的整个宇宙了。一个世界可以看做我们的地球,小千世界就是一个太阳系,中千世界是银河系,大千世界就是整个宇宙。
非福德性
佛陀问须菩提如果这个人用塞满整个宇宙的金银珍宝布施他人,他所收获的福德多吗?须菩提回答,很多,原因是这个福德跟非福德本性相通。这里我们来看看真正的布施应该达到的所谓三轮体空的境界。所谓三轮体空,简单地讲,就是布施的时候不应该有我、人、物的概念。不能有我,也就是不能为了布施而布施,那就是做样子、装大方。不能有人,也就是不应该有给谁布施的分别心。比如不该挑剔是给残疾人布施还是给无家可归的人布施,而是应该随缘布施。不应有物是应该不去计较布施了什么东西,以及布施多少。穷人给穷人布施一口米饭,跟富人捐出百万金钱,本质是一样的。那么既然本质相通,为什么还有福德的多少呢?这个福德多少,并不是指布施的数量多就福德多,反之就少,而是指这个人能够拿出这么多东西来布施却不生执著,该是多么大的诚心,诚心越大,心越空,则福德越多。所以须菩提才说,这是很多的,因为布施的人心诚,他知道福德、非福德本质相通的道理,这是大精进。
受持
对于世俗的学问,我们只是把它吸收过来放在脑中,就像是把自己的脑子当做图书馆,把这些东西放进去,有用就拿来翻翻,没用就让它落满尘土或者被虫蚁蛀蚀掉。但佛法并不是世俗的学问,它是生活的指引,是思维的指引,修行的人是不应该把它封存的,而是时时都在修习。因此,佛陀在这里所用的词是“受持”而不是简单地了解或者仅仅是理解,受,强调的是理解、接受、生出信心,而持,则是学而时习之那个习,就是用,就是依次为指导去生活。
四句偈
有解释说这四句偈指的是本经结束的时候那四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但我觉得这时候佛还没说到这四句偈,而四句偈出现是在很后面了,这多少有点唐突。所以我觉得,这里的四句偈只是泛泛而论,意思是这部经里面的任何一点章句。
法布施
在这之前佛问须菩提如果这个人用珍宝布施,福德多吗,这里他又说,如果这个人能够行法布施,福德更多。为什么呢?珍宝布施,仍然是有形质的东西,尽管心诚,但比不上给人讲法的难度系数高。须知能够诚心领悟佛法并且向人讲授这么抽象的东西是非常非常难的。这需要修行者对佛法有相当高的造诣才能办得到。
皆从此经出
佛陀对“其福胜彼”的解释是一切佛以及佛法都来自于这部经典。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佛经能生出佛法,而佛经也能成就佛。正如我在之前几分的心得里面提到的佛除了指人,它其实是一种心理状态或者说是一种境界,打个不是很贴切的比方,它是一个学位。而佛说一切佛和佛法都来自于这部经,其实意思跟之前须菩提说的“一切圣贤,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是一样的,因为这部经是对无的深刻揭示,自然是最最直接帮助人超凡入圣的工具,也自然可以说是一切佛和佛法能够成就的根源了。
佛法非法
最后佛陀还补充说,自己说的法就是非法,因为理体相同。这还是在提醒各位修行者,对佛法也不要起执著,这是最容易犯的错误。我们相对容易把身外物,如前面所提的七宝看成空,却容易因为时时刻刻想着修行的事情却将修行是为了生活颠倒为了生活为了修行。这就是为修行而修行,其实是越来越执著于法相,难脱苦海的。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