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体验教育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何亮:金刚经心得(十三)

向下

何亮:金刚经心得(十三) Empty 何亮:金刚经心得(十三)

帖子 由 Admin 周五 十一月 22, 2013 10:59 pm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原典】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译文】
这时,须菩提对佛说:“世尊,这部经的名称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奉持呢?”佛陀告诉须菩提:“这部经名《金刚般若波罗蜜》,你们应当根据这个经名来奉持这部经。这是为什么呢?须菩提,我说的般若波罗蜜,就是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在你看来,我有讲过佛法吗?”须菩提对佛陀说:“世尊,您没有说过什么定法。”“须菩提,在你看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尘埃加在一块儿数量多吗?”须菩提说:“很多,世尊。”“须菩提,这些尘埃,我说它们不是尘埃,而只是名相上的尘埃罢了。我说:这个世界,也就是非世界,只是名相上的世界。须菩提,在你看来,能够通过我身上的三十二相看到如来本体吗?”“不能,世尊,这是为什么呢?您说:三十二相,就是非相,只是名相上的三十二相。”“须菩提,如果有内心虔诚的男人、女人,用恒河沙数的身命来布施,而又有人,在这部经中,哪怕只有其中一个片段,向他人演说,他的福报也是这样多的。”

【心得】
尔时
在这之前的经文中,除了第一分讲法会缘起出现过一些关于时间的词语,如“一时”“尔时”,这里是佛陀开讲之后首次出现。这是一个信号,我们可以把它看做一个分段,这之前看做本论,而后是余论。或者说之前的是本传,后面的是外传。或者用一点现代化讲,前面是原著小说,后面是爱好者写的同人志小说。我们往后面读经会越发发现其实佛陀把最关键的东西在此前已经讲完了,后面的是一些引申、收尾的工作,而且你能发现很多与前面重复的内容,就像我之前所说的,是一种复习、巩固。例如在这一分,要给这部经起一个名字。这就像小时候被语文老师要求写作文先写正文,最后再来想标题是什么一样。

奉持
前面我们讲过受持,也就是不仅仅能够理解,还能按照它的要求来生活或者说实践。这里的奉持的持,仍然是实践,在生活中实践它,这是佛法与一些科学不同之处,佛法是关于生活的,是来自生活的,又可以完全回归生活,而某些科学却只能在实验室里,在我们生活中不太用得上。那么这个奉字又是什么意思呢?这里强调尊奉、信奉、供奉。在这一分之前,佛陀已经讲了这部经典的重要性。就般若的阐述上来说,这部经典是最精微的、最透彻的。这里稍微提一句我们也很熟悉的另一部佛经《心经》(全称《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心经》可以看做是对《金刚经》的一个概括,但里面没有演说,仅仅是一个短短的总结,就学习上来看,它更像是一个名言锦句一样,可以时不时提醒你一样,或者说像一本公式手册,方便你查阅,但如果要学习,你得找一本写得比较详尽、包含来龙去脉的教材,《金刚经》就是教材。所以我说,《金刚经》的对般若的解释是最透彻的,是能让人学懂的,而《心经》因为过于简略,很难让人真的明白其中的深意。也正因此,除了之前的受持,须菩提问奉持的事情。意思是这部经太伟大了,不仅仅应该实行,还应该将它供奉。

金刚般若波罗密
这是经名。当然,这个其实是鸠摩罗什翻译的经名,不同的翻译者会给出不同的译名。但这都只是名相上的差别而已,就像我之前所说的,听佛经不能是以一种挑衅、挑刺的态度来听,而是要领会精神,不执著于个别文字,不钻牛角尖的。佛陀也会顺应俗世的一些说法,比如对身体、沙之类的,他也认为可以说大、说多,所以我们没必要要求佛陀每句话都要用我们听不懂的佛语,或者哲学般的语言来说,那样的话,经文就真的只能束之高阁,人人敬而远之了,相信这不是佛陀的本意。

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佛陀说要以这部经的名字来奉持。这个是什么意思呢?他的解答是般若波罗蜜就是非般若波罗蜜。这是很重要的一句话,佛陀至此已经说了那么多的言语,但终归这些佛法还是跟非法一样,理体相通同归于无。千万别拿这个经来说事,它只是关于无的经典,一旦对它产生执著,那就跟佛的本意背道而驰了。

有所说法不
所以佛陀又问须菩提,我说了这么多关于般若波罗蜜的事情,你认为我有所说吗?这个问题显然不是问的文字表相上的说没说,佛陀不会问出这样看上去自相矛盾的问题,而是还是问理体上的事情,须菩提这时早已深深领会了佛陀的意思,对空理有了更深的体验和思考,所以回答是无,而且比前次回答得更加简洁。正如我之前所说的,熟能生巧,以前只能一步步地小心翼翼地走,如今已经可以大步前进,而不需要忧惧退转之事了。

微尘是为多否
这个问题,如果你不忙着往后看,我想问问你,须菩提该回答多还是不多。在之前说过,佛陀也是会“俗话说”的。也就是他也会利用一些俗世的见解和措辞来说理。只要不是个佛教概念,是个世俗概念,不是什么果味、佛土,而是沙数、人数,都是可以说多的,都是可以依照世俗理解来描述的。所以我们看到须菩提说“甚多”。

微尘非微尘,名微尘
这回佛陀对微尘,也就是尘埃,这种世俗的东西也要说说空理了,所以在他看来,微尘也有两个相,一是表相,也就是其外观、质量和我们对它的称呼“微尘”这个名相,和实相,也就是理体的无。

世界非世界,名世界
把微尘推广到一切,佛陀就有了世界无非也是这两相而已的结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佛陀是一个很善于做这种哲学思辨的人,一步步相当严谨,善于从我们最乐于接受的某一个具体的实例推广至一般。所以我在本书开篇的第一分才说他是一位思想家、哲学家,一位学者。

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我们再来看看佛陀如何说自己。如前所说,佛陀从头到脚有三十二处漂亮的地方。当然,这个漂亮可能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帅气,而可以是手掌柔软之类的。佛陀也是一样有自己的表相和实相的。我写这本心得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不想把他写成一个超自然的神或者说上帝,而是把他看做一位古印度的学者,一个境界很高的平常人。既然如此,他也应该跟他自己先前所证明的微尘、世界一样,具有表实两重相。表象上看,他有三十二个处漂亮的地方,而实相上,他也是无的。所以须菩提才说,那三十二相仅仅是人们嘴上说的名相而已,跟实体是毫不相关的。

身命
南怀瑾先生的说法是“生命”,在我看来,如果说这些个男女要用恒河沙数一样的生命,换句话说将自己无限世的生命来布施,有点未免过于玄奥了。我觉得把它理解为自己一生中积累的无数资粮会更好。我们可能在今天收获了一点什么,比如走在路上看到一个情景,如一位老人安祥地坐在长凳上歇息,一脸的慈祥,我们就能被感动,然后就想告诉别人让别人共同欣赏这种恬静生活之美。我们看到了,记住了,这是一份资粮,也就是心灵的粮食,再把它分享别人,就是布施。人生中会有无数这样的有所领悟的时候,只要我们内心是虔诚的,就能看得见、悟得到,那么我就有恒河沙数的资粮布施他人。

法布施其福甚多
这个我就不多解释了,估计佛陀在这里也是顺带一提,做个类比。之前所说的身命,主要是心灵的食粮,佛经也是心灵的食粮。看到慈祥闲坐的老人能够有所领悟,跟读经有所领悟没什么分别,所以,都是有大福报的。

Admin
Admin

帖子数 : 713
注册日期 : 13-11-21

http://cqnee.5d7d.net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