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体验教育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用《一本》做好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初探(一)

向下

用《一本》做好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初探(一) Empty 用《一本》做好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初探(一)

帖子 由 Admin 周三 四月 16, 2014 1:02 am

用《一本》做好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初探(一) 41lkzt10

《一本·中考化学》编者设计的学程是:试真题——抓重点——学方法——过模拟,到目前为止,司湖川的第一轮复习已经过半,我想可以写一写总结性的文字了。
1. “试真题”前加入导引
我觉得对这孩子来说一定的导引是有用的,完全冷冰冰地把试真题砸下去显得有点太不近人情了。我曾经试过对考点频率进行界说,比方这是一个四星级考点,也就是说考查相当频繁(如果五星算是必考的话)。但这种考频界说对孩子们来说其实用处不大,就算他们知道这个东西连年都要考又如何,该不会做的还是不会做的。因此这种话我觉得更多是拿来装点门面的——所谓我是一个考试专家云云。但另一方面,如果我把导引变成考点串讲,那就把第二部分“抓重点”给提上来了,这显然就打破了这本书的学程,那我觉得是不好的。我不觉得自己会比编这本书的老师更加高明,我宁可先认定他们这样的一个四步走的方式是合理的,然后我尽可能地去支持学生按照这个步骤走下去,而不是去拧这个学程来给我自己用。所以我的导引是仅限于三言两语,提几个知识点,让学生有点心理准备就好了。
2. “试真题”是一个当保姆的过程
做一堆、错一堆是没用的。而让学生能够经过点拨一次性做对(尽管有我的一些帮助)我觉得更好。司湖川此前是新课学习,虽然我们过了一遍《轻巧夺冠》(这是我第一次用这个东西,其实也还存在一个对它再评价的过程,总体来说我觉得一般,下一次我想试试看王后雄),但显然这样并不足够,这回的一轮复习才真的让学生达到了我所设想的应该经历过新课就达到的水平。问题出在两方面,一是学程安排,这是最重要的方面,每天两小时这样的高度浓缩的课程跟学校漫长的育成过程是完全不一样的,后者是一种生活,而前者很难谈得上。比如在校学习是可以从伙伴间获得很多信息的,哪次考好了,哪次考差了,交流一下,互相斗斗嘴,这些都是学习经历,但司湖川经历不上。这些东西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知识吸收和心态养成。而另一方面是我自己也还不能完全驾驭这本《轻巧夺冠》,倒主要不是题目问题,而是节奏问题,尽管我们按照“基础过关”“强化提高”“课外延伸”一路走来,但这样恐怕还是不能代替王后雄那样的一个先讲后练、讲比练多的体系设计。这就是我打算下次用一下带详解的教辅书做同步的出处。而到了大一轮的“试真题”其实更像是学生新课学完之后的一个复习巩固,其实我的原意是学生到这时候应该是训练熟练度了,但司湖川达不到。这时候他还跟一个初学差不多,还需要我全程扶着他往前走。
3. “抓重点”才是最扎实的
而经历了试真题之后,他应该可以比较顺利地完成考点梳理也就是“抓重点”的那些知识点填空。而大多数时候他都实现了我的一个预期,除了那些比较刁钻或者其实已经不需要掌握的例如黄铁矿FeS2和H+OH=H2O这样的东西以外。还是那话,做一堆错一堆是低效率的表现,而最有效率的是他能够啪啪啪地快速而准确地完成任务。而“抓重点”部分其实是给他一个最基本的书本知识输入,这是最最起码的,我需要做的是在之前“试真题”通过“扶着他走”充分回归书本,即每道题要回归到考点上来,也就让他在做题中其实就对真题里零散的(这是练题根本的问题,就是知识的零散化)知识点有了一个熟悉。到了“抓重点”阶段就可以把之前我所做的这个步骤通过考点梳理以填空的方式加以巩固了,而我相信这样的巩固是持久的,他越是能顺利地做下去,就越持久越有效。反过来说,如果他仍不能填出来的空,即使我告诉他怎么去填,也是低效的,也不能指望他就会了,又得把这一点放到后面去,再现才能学会。
4. “学方法”是为“过模拟”准备的
“学方法”分为三个子部分:难点突破方法、易错易混知识点拨和典型例解。这一部分我觉得是最难把握的,也是整本书最可商议的部分。例如“难点突破方法”,有明显的拔高痕迹,如金属的时候出现Na不能在溶液中置换CuCl2中的Cu,这是高中的事情,多说无益。而“易错易混知识点拨”又往往缺少例题作为支撑显得过于理论化,例如“空气的成分是固定不变的”下面用一段话进行了界说,学生读完或许有一个“大概如是”的印象,但该如何运用可能还是一头雾水,这时候不如配一道例题或者例题节选来的有效。“典型例解”部分我觉得还可以再加强一些,还是要“多讲”一些,别指望学生能够通过多练涨很多本事。本书一个考点配一个例题显得有点单薄,最好是两到三个,然后可供我进行比较详尽地点拨。
5. “过模拟”是雷打不动的作业
对模拟题我是不喜欢的,这是一种故意拔高让学生觉得难之又难的东西,我们的老师故意要给自己找一些事情做的。值得高兴的是他这几次的作业中选择题部分完成质量不错,大题尤其是探究题不会做呢也尚在可以理解的范围以内。我都没想到酸碱盐部分《一本》放了这么多探究题上去,真是讲一个就能讲半天的事情。也是最考验学生的事情,他可能会在一堆难题中爬一段,刚开始看不到什么尽头,但爬一段之后可能会突然有了一些想法,量变到质变。其实这些探究问题不光是他,就是刘晨这样的名校学生做起来也是烫手的,这是拉差距的压轴题,是中考命题组专门用来压一下“满分率”的东西。
6. 余论——关于拓展题型
在进行完第一轮之后,书本安排的是第二轮,我把它从随书复习之后进行切断,从实验专题开始到各题型(如实验探究题、信息给予题、化学图表题、学科综合题等等)专题结束为止作为第二轮。而我发现当我熟悉了这本书后面的归纳之后我的教学语言有了一个变化,也就是那些难题,我都可以统统归入第二轮的相应拓展题型中去。例如学生不会鉴别物质了,我就说这是实验专题中物质的分类、检验专题中的事情。这是对知识体系的另一向度的概括,也是成为真正的专家的必经之路,也就是你不仅能够对知识体系熟悉还要对题型模式足够熟悉。

总而言之,这是我对这一个月来用《一本》的一个总体体会。再梳理一下就是,严格按照书本设计的学程来做,也就是尽可能地利用好手里的资源了。先不要想着去颠覆它,而是跟着它走,局部的地方可以完善一点,但不要颠覆,这样才能很好地试出它的好坏来,为以后的学生做一些铺垫。教辅也是越用越熟练的,这样一个节奏的把握需要花时间去体会。而等到他的第一轮复习结束之后,我们将进行“一针”(一模),这是一次验收,既是对学生的一次考核也是对我自己的一次考试,到底教的有效性如何,全在里头了。总体感觉半点都马虎不得,这事情如果水了,之后的二轮、三轮说实在的几乎没什么必要进行下去,效果也不会好,助力也不会大了。

Admin
Admin

帖子数 : 713
注册日期 : 13-11-21

http://cqnee.5d7d.net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