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体验教育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顾明远:中国教育路在何方

向下

顾明远:中国教育路在何方  Empty 顾明远:中国教育路在何方

帖子 由 Admin 周三 七月 02, 2014 12:16 am

顾明远:中国教育路在何方  20140612

顾明远简介:
中国教育学会前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前系主任、前副校长,曾担任世界比较教育联合会主席。现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自1974 年以中国代表团顾问的身份赴法国巴黎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八届大会以来,多次赴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1991 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8 年获曾宪梓师范教育一等奖,1999 年被北京市授予“人民教师”称号。发表中外学术论文500 多篇,主编大型中外教育系列著作14 种。
作为中国现代教育理论、“学生主体客体统一论” “比较教育理论” 的开创者之一,顾明远从1986 年开始,花了12 年时间主编《中国教育大辞典》,又花了12 年时间主编《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作为教育专家,顾明远参与了关于国家教育改革的相关调研和方案论证,近年来不断呼吁提高中小学教师地位,废止“三好学生”评选与反对强迫孩子参加“奥数”培训等,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影响。
-------------✄-----------

我对教育的四个观点
上海教育:您反复提倡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等观点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座右铭。您能具体谈一谈吗?
顾明远:我一共有四句话,前面两条我说得比较多,大家也都比较熟悉。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不是我的原创,很多人也在说,我之所以反复宣传,是希望强调“爱”这个概念。
过去大家不明白什么叫爱。
我觉得“爱”首先是要尊重与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尊重他们的需要、尊重他们的人格。
有了这样一个定义,很多问题就可以看得清楚。有些教师布置作业、对学生体罚,包括父母打骂孩子,看上去好像也是爱孩子,他们自己也说这是“为你好”,是爱孩子的表现,但这种爱对照定义来看,和我说的爱是完全不同的。
类似无限制的满足孩子的需要看上去也是一种爱,但那是溺爱——所以我理解的爱是尊重孩子人格的发展,不是爱成绩,如果孩子分数提高了,但是心理扭曲了,这就不是爱。
我觉得真正爱孩子是要为他们将来的幸福、长远的幸福考虑。
有的人说现在是牺牲童年的幸福,来获得将来的幸福,我要说的是,童年没有幸福,将来也没有幸福。
第二句话是“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这句话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业负担重,我觉得这个负担主要是心理上的,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所以感觉不堪重负。
相对照一些国外优质学校,他们学生的学业负担也很重,但是他们与我们不同之处就在于,学生自己喜欢、愿意学习,课程由自己选择;而我们是被动地学习,这是最大的不同。
我们要培养创新人才,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自己不愿意学习,光靠强迫是成不了才的。
所以减负除了减少课业负担外,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不要形成心理压力,有空余的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学习他喜爱的课程和课外活动。
所以我认为,给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最公平的教育,把选择权还给学生,让他们选择喜欢的东西。
教育不是培养做题的机器,不能没有时间思考,学生需要参加有益的活动,所以减负要把时间还给学生,使他们能够发展个性。
第三句话是“教书育人在细微处”。
学生感情是非常丰富的,而且越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感情越是丰富,同时又很脆弱,所以往往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学生,教师的一句表扬会使学生受到鼓舞,学生会记住一辈子;教师无意中伤人的一句话,学生也会记住一辈子。
第四句话是“学生成长在活动中”。
我认为,学生成长不是靠教师的说教,而是靠学生自己的活动。
包括他们学习知识,让他们在参与的活动中主动地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思想品格得到锻炼,责任感、沟通能力、合作精神、诚信都能得到培养。

就教育论教育不可能化解教育问题
上海教育:作为教育专家,您近年来也非常关注社会上有关教育话题的讨论,您觉得目前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在哪里?
顾明远:我从今年寒假开始到春节差不多有十多天都没出过门,一直在写一篇7万多字的文章。这篇文章的题目叫《中国教育路在何方》。其实我现在眼睛不太好,看书很吃力,已经不太写新东西,86岁该休息了。
但是这次,我为何又要写这样一篇长文章呢?因为教育已经是全社会的热点。
无论在朋友的聚会上,还是亲戚的交往时,总会谈到教育问题。
一次碰到一位朋友,她的孩子上了北京的一所重点学校,但开学之后就发现,孩子在学校被老师告诫这也不能说、那也不能做,她觉得孩子受到很多限制,很难有所发展。
于是就想办法把孩子送到国际学校读书去了。这几年我国留学生数量越来越多,据了解去年有37 万人,而且每年以百分之二十的比例在增加,年龄也越来越小。
因此我想说说我国的教育究竟该何去何从。
上海教育:您提出要从社会角度理解教育问题,能简单介绍一下吗?
顾明远:我想谈的第一个问题是:就教育论教育不可能化解教育问题。
首先,教育的矛盾是社会问题的反映。
不可否认,现在社会中存在分配不公。
2007 年10 月我在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减负”座谈会上,就曾呼吁停止奥数班,我说奥数班摧残 人才,结果当场就有一个学生说:“我不学奥数就上不了初中,上不了初中就考不上高中,考不上高中就上不了好的大学,上不了好大学毕业以后就找不到好的工作,我怎么养家糊口?”这种话出于小学生之口,又是可笑又是可悲。
说明这是一个社会矛盾在教育内的反映。
第二,家长和学生也有很多传统观念。
比如“学而优则仕”,觉得书读得好就该当公务员,就该当白领,中国没有国外“学而优则工”或“学而优则农”的想法,这也是社会观念和社会心理的问题。
第三是中国的攀比文化。
中国是人情社会,别人家孩子考上清华北大,自己孩子考上地方院校,家长和孩子都觉得没有面子。
这种文化和心态产生了教育的竞争,你让孩子学奥数我也要让孩子学,而不管孩子的能力或者兴趣。
这种攀比表现在所谓“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这种攀比不仅存在于个人,甚至上升到一个地区的政绩观。
一个教师曾经告诉我,某年因为考试成绩优异,他们地方上领导请教师们吃饭,领导要求明年学校升学率继续提高。
只要具备常识的人都知道,升学率本来就是一个常数,与整体的教育质量没有任何相关,一个市升学率的提高必然伴随着另外一个市升学率的降低,所以专注升学率,实质是关注政绩。
对学校评价制度也以升学率高低来评价,一所学校升学率高,就表明这所学校质量优秀,由此也可以看到我们对于教育本质认识的欠缺。
我们经常说要“教育家办教育”,就是要懂得教育规律,懂得儿童成长规律的人来办教育。

对教育自身问题要有清醒认识
上海教育:您谈了这么多教育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那么您对教育本身又是如何看的呢?
顾明远:教育本身不是没有问题。
教育规划纲要中就提到教育观念陈旧,教育内容方法落后,主要是教育发展不均衡。
地域之间不均衡,学校之间不均衡。
这么多年来我们的重点学校问题始终存在。
当然,从我国教育发展历史上看,重点学校制度起过积极的作用,当时全社会亟需人才,重点学校的建设极大地满足了当时的需求。
然而随着教育发展,重点学校的负面效果也显现出来。
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成了教育中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不重视职业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从官方的教育投入到民间学校选择上都把职业教育看做低人一等。
回到历史上看,我国在上世纪50 年代时还是比较重视职业教育的。
过去的中专培养了很多人才,我在60 年代下放劳动时遇到不少“文革”前的中专毕业生,我很佩服他们的水平和技术。
“文革”以后职业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伴随高等教育扩招,普通高中也得到扩张,职业教育开始滑坡,一直到2005 年全国开了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才对职业教育重新重视起来。
这造成了目前社会上应用型人才极度缺乏。
从教育观点上看,很多学生动手能力很强,他们也不一定喜欢理论的东西,但是现在家长还是更愿意学生就读普通高中、普通大学。
第三个问题是我们教育观念的问题。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传承文化,培养人才。
感觉目前在我国的教育中,教育的工具性太强了。
过去是说教育为政治服务,教育为阶级斗争服务,后来又提出为经济服务等等,不强调教育是为了人的发展。
教育本质应该是为了人的发展。
教育成了一种工具,是家长为孩子追求幸福的工具,是学校追求名誉的工具等等,没有把人看做第一位。
教育当然不能脱离政治和经济,要为政治经济服务,但只有人得到发展了,才能更好地为政治经济服务。

教师是教育的关键
上海教育:您从上世纪80 年代末提出教师的专业化问题,努力推动了国家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您是如何思考教师与教育之间关系的?
顾明远:就像我一开始所说的“我对教育的四句话”,这四句话的背后,教师是关键。改变观念,转变教学方式等最后都要落实到教师身上,落实到教师队伍建设上。
首先全社会提倡尊师重教,包括国家提倡,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比口号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教师待遇。
现在一些地方比如江苏浙江,教师待遇已经提高了,但是很多中西部地区还很低。前不久一位中部地区的教师当面向我诉苦,工作20 年了,每月的工资只有2080 元。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提高教师待遇刻不容缓。
其次教育本身要值得人尊重,教师要提高专业水平,我之所以提出为教师设置研究生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因为如果一个职业没有专业水平,是人人都能干的职业,那么它是没有社会地位的。
我建议首先要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严格国家考试制度,对于教师资格证书管理,切勿再一次地走过场,教师在考试考完之后还要经过一段时间考察,教师工作几年之后还要再考察。
再次是师德问题。
现在出现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我觉得可能和教师对自身职业认识缺乏有关。
教师责任重大,教育事业是很幸福、很光荣的事业,教师看到孩子的成长有幸福感,因为它涉及到人类的延续和社会的发展。
有了这种认识,就能不断钻研,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就会感悟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中国教育发展到今天很不容易,成就很大。
像上海的PISA 测试就是代表中国教育好与进步的一面。
我觉得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可以认识到有些问题是社会问题,教育已经承担了不应承担的问题,学校只能尽量做好,校长只能面对现实,我们也要认识到教育不可能面对所有问题。
教育不是教育部门本身就能解决的,就像用人单位的招聘竞争激发了教育的竞争,择校问题与高考问题是社会竞争激烈的反映。
所以教育需要全社会参与,全社会都要解放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教育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从实际出发,逐渐地改变。
文章来源:《上海教育》2014年6月9日

Admin
Admin

帖子数 : 713
注册日期 : 13-11-21

http://cqnee.5d7d.net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