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眼看世间:女童虐婴,我们该承担什么?
法眼看世间:女童虐婴,我们该承担什么?
转自腾讯佛学
近日,重庆十岁女孩电梯里虐打一岁陌生男婴事件在互联网上吵得沸沸扬扬,指责与非议潮水般涌向这个十岁的女孩,有网民怒斥其“泯灭人性”。的确,一个本该天真烂漫的儿童,如何能做出恶魔般的举动?一个陌生幼小的生命,为何受到这样无辜的摧残?两个本来擦肩而过含苞待放的花朵,却这样令人悲恸伤神?对于没有行为能力并不能准确判断行为后果的女孩,怎么做才能平息众怒,并给更弱小伤者一个公平的交代?
痛定思痛,诚然,这个女孩的行为令人发指,难以容忍且难以理解。然而,更为理性地思索,她也是受害者。十岁的女孩,缘何如此暴虐?仅仅因为陌生男婴向其做鬼脸便痛下杀手。我们不得不将目光投向她的周遭人群,怎样的成长环境扭曲了她本该善良的心?我们看相关报道,女孩的父亲表示,经常有对女孩打骂的行为,导致她的“表达”方式有问题,而且她之前已有反常举动,比如将蜗牛捏碎吞下,比如之前已在说要将一个小孩扔下楼。肯定地说,她的家庭是缺少阳光与关爱的,暴虐的个性一定有更为暴虐的来源,否则对一个幼小的生命很难解释得通。我们再看,事发后她的父亲将她迅速转移到新疆躲避承担责任,还有她父亲在新闻报道里“狗叫吓坏男婴使其跌落”的辩解,除了物质的赔偿,没有道歉等,完全看不到一点良知、歉意与担当。
这件事究竟如何处置,相关人员该承担什么,自有法律规范作为依据。但作为成年公众,我们除了简单直观地指责这位施虐的未成年人,是否还应该有更深层的反思?
我们再进一步追溯,这个女孩成长中的暴力因素也有其社会成因,这样说,绝不是为她的监护人开脱。但从社会公众的角度讲,我们看到,社会的暴虐以婴幼儿为出口的事时有发生:摔婴案、男童被亲姑姑挖去双眼、吸毒父母饿死亲生女儿以及歹徒冲进校园砍杀少儿等等,本文中的女孩是一名施虐者,而她的手下还有一名受到重伤的男童。无论施虐或是施虐的承受者,作为成人与公众,我们绝无不予反思的理由,这些惨案与我有没有关系?我应该或者能够为之做什么?
一个有几千年文明传承的社会,一个礼仪之邦,一个长期以“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为信条的民族,我们如今的精神生态是什么样,我们的道德有没有底线?我们在以旁观者的姿态审视社会上这一桩桩、一件件匪夷所思的热点事件时,除了或愤怒或谩骂或漠然或嘲讽或麻木,难倒不会想想,这是否跟我有关,我是否可以为它做点什么?社会是一个联系的整体,一切行为乃至思维都会相互影响,共同造成了我们的社会和精神环境。每个有良知的个体多一点基于道德或心灵的自觉,我们这个社会就会多一分希望。尤其是我们社会的暴虐与戾气更多选择无辜的幼儿作为出口,或者有些儿童本身成为施虐者的时候,成人的反思与觉醒更为迫切和必须!
一位母亲问她10岁的儿子:“如果妈妈和你出去玩,我们渴了,又没带水,而你的小书包里恰巧有两个苹果,你会怎么做呢?”儿子说:“我会把两个苹果都咬一口。”失望的母亲本想训斥孩子一番,随后改变了主意,温柔地询问他为什么。儿子说:“因为我想把最甜的一个给妈妈!”这就是“社会救助”。如果没有妈妈这一念的耐心,这个孩子的爱心火苗很可能会被想当然地粗暴叱责扑灭。那么,当这种场景反复上演,实际就是以成人的冷漠、麻木在扼杀幼儿天性中的阳光与爱,我们以这种方式培养我们的下一代乃至下几代,我们期望这个社会温暖、光明,怎么可能?冷漠、粗粝的心灵传递不了阳光、细腻的关怀。
与人为善、日行一善。要从我做起,从关爱身边的人做起,从给陌生人一个微笑做起。让善意与慈悲消解这个社会的戾气,这是每个有良知、有担当的公民应有的责任。祈愿我们的民族真正锤炼成一个有血有肉、有正能量、有精神内涵的民族,愿悲剧不再重演!
近日,重庆十岁女孩电梯里虐打一岁陌生男婴事件在互联网上吵得沸沸扬扬,指责与非议潮水般涌向这个十岁的女孩,有网民怒斥其“泯灭人性”。的确,一个本该天真烂漫的儿童,如何能做出恶魔般的举动?一个陌生幼小的生命,为何受到这样无辜的摧残?两个本来擦肩而过含苞待放的花朵,却这样令人悲恸伤神?对于没有行为能力并不能准确判断行为后果的女孩,怎么做才能平息众怒,并给更弱小伤者一个公平的交代?
痛定思痛,诚然,这个女孩的行为令人发指,难以容忍且难以理解。然而,更为理性地思索,她也是受害者。十岁的女孩,缘何如此暴虐?仅仅因为陌生男婴向其做鬼脸便痛下杀手。我们不得不将目光投向她的周遭人群,怎样的成长环境扭曲了她本该善良的心?我们看相关报道,女孩的父亲表示,经常有对女孩打骂的行为,导致她的“表达”方式有问题,而且她之前已有反常举动,比如将蜗牛捏碎吞下,比如之前已在说要将一个小孩扔下楼。肯定地说,她的家庭是缺少阳光与关爱的,暴虐的个性一定有更为暴虐的来源,否则对一个幼小的生命很难解释得通。我们再看,事发后她的父亲将她迅速转移到新疆躲避承担责任,还有她父亲在新闻报道里“狗叫吓坏男婴使其跌落”的辩解,除了物质的赔偿,没有道歉等,完全看不到一点良知、歉意与担当。
这件事究竟如何处置,相关人员该承担什么,自有法律规范作为依据。但作为成年公众,我们除了简单直观地指责这位施虐的未成年人,是否还应该有更深层的反思?
我们再进一步追溯,这个女孩成长中的暴力因素也有其社会成因,这样说,绝不是为她的监护人开脱。但从社会公众的角度讲,我们看到,社会的暴虐以婴幼儿为出口的事时有发生:摔婴案、男童被亲姑姑挖去双眼、吸毒父母饿死亲生女儿以及歹徒冲进校园砍杀少儿等等,本文中的女孩是一名施虐者,而她的手下还有一名受到重伤的男童。无论施虐或是施虐的承受者,作为成人与公众,我们绝无不予反思的理由,这些惨案与我有没有关系?我应该或者能够为之做什么?
一个有几千年文明传承的社会,一个礼仪之邦,一个长期以“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为信条的民族,我们如今的精神生态是什么样,我们的道德有没有底线?我们在以旁观者的姿态审视社会上这一桩桩、一件件匪夷所思的热点事件时,除了或愤怒或谩骂或漠然或嘲讽或麻木,难倒不会想想,这是否跟我有关,我是否可以为它做点什么?社会是一个联系的整体,一切行为乃至思维都会相互影响,共同造成了我们的社会和精神环境。每个有良知的个体多一点基于道德或心灵的自觉,我们这个社会就会多一分希望。尤其是我们社会的暴虐与戾气更多选择无辜的幼儿作为出口,或者有些儿童本身成为施虐者的时候,成人的反思与觉醒更为迫切和必须!
一位母亲问她10岁的儿子:“如果妈妈和你出去玩,我们渴了,又没带水,而你的小书包里恰巧有两个苹果,你会怎么做呢?”儿子说:“我会把两个苹果都咬一口。”失望的母亲本想训斥孩子一番,随后改变了主意,温柔地询问他为什么。儿子说:“因为我想把最甜的一个给妈妈!”这就是“社会救助”。如果没有妈妈这一念的耐心,这个孩子的爱心火苗很可能会被想当然地粗暴叱责扑灭。那么,当这种场景反复上演,实际就是以成人的冷漠、麻木在扼杀幼儿天性中的阳光与爱,我们以这种方式培养我们的下一代乃至下几代,我们期望这个社会温暖、光明,怎么可能?冷漠、粗粝的心灵传递不了阳光、细腻的关怀。
与人为善、日行一善。要从我做起,从关爱身边的人做起,从给陌生人一个微笑做起。让善意与慈悲消解这个社会的戾气,这是每个有良知、有担当的公民应有的责任。祈愿我们的民族真正锤炼成一个有血有肉、有正能量、有精神内涵的民族,愿悲剧不再重演!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