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体验教育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北师大陈建翔:90%以上儿童问题与父亲教育缺失有关

向下

北师大陈建翔:90%以上儿童问题与父亲教育缺失有关 Empty 北师大陈建翔:90%以上儿童问题与父亲教育缺失有关

帖子 由 Admin 周五 十二月 13, 2013 12:49 am

【大概是七年前听了一个陈建翔博士的《信息时代如何学习》的讲座(没记错的话是在《百家讲坛》上讲的),对于那时还是大学生的我来说受益良多,在大学毕业交流会上我还引述了陈博士的观点跟隆重推荐了这个讲座。不曾想今天又偶然之间点开了这则长微博,似乎是冥冥中的天意,幸甚幸甚。由于直接上传图片效果不够理想,索性“绕远”到《中国教育报》网站上找到了文字版,分享在下面】

孩子成长爸爸千万别缺位
作者:陈建翔 李利华 张鹰 鞠锋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编者按:当前家庭中父性教育缺失的现象普遍存在,“女性化”特点的教育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一直比较突显。今年,一档纪实类节目《爸爸去哪儿》炒火了亲子热,更铺天盖地地引发了对爸爸育儿重要性的热议。本期特编发一组稿件,让我们管中窥豹,感受一下父亲带给孩子的宽广博大、原则至上与阳刚之气,让更多的爸爸成为名符其实的爸爸。 

“父性教育”带给孩子完整人格
“爸爸去哪儿了”
缺乏父性教育是孩子发展不健全、生活不幸福的重要原因

  十年前,我出版了关于父性教育的图书《孩子的爸爸去哪儿了》。当时,这个话题显得“超前”了,还比较生僻,没有引起多少关注;十年后,湖南卫视开播《爸爸去哪儿》,引起轰动,把父性教育问题摆到了全社会面前。这不仅是家庭教育的进步,也是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 
  在我看来,父性教育就是给孩子提供充满父亲角色特性的教育。通俗地说,由父亲来实施、体现父亲人格的家庭教育。类似的概念,有“父亲教育”、“父爱教育”、“父职教育”等。但我认为,用“父性教育”应该更准确一些。父性,代表了父亲这一角色的全部人格与特性。实施父性教育,前提是父亲自己先教育自己。所以,更广义的父性教育,也包括父亲们的自我教育。 
  父性教育与母性教育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家庭教育,这是培育儿童完整人性的基础。可惜,我们许多家庭,实在太缺少父性教育。所以,我们许多家庭教育,都是母性教育在支撑着。这就是许许多多的家庭教育不成功、孩子发展不健全、家庭生活不幸福的一个重要原因。 
  呼唤父性教育,此当时矣! 

爸爸的教育无可取代 
“90%以上的儿童问题与父性教育缺失有关” 

  父亲与母亲在孩子的教育上方式不同,特点各异,作用有别。父性教育与母性教育的特点,与男女性别的特质大体是对应的。 

  我们一般在比较男女性别特质差异的时候,容易把它理解成“阳刚”与“阴柔”的差别,因此也容易认为父性教育与母性教育的差异在于一个偏刚性,一个偏柔性,故有“严父慈母”之说。这固然有道理,但还不全面。更为本质的概括其实是“天父地母”。母性属于“地文化”、“坤文化”,基本特点是老子说的“徼”(《道德经》:“故常有,欲以观其徼”),徼就是具体有形,所以母性教育实在厚重、细致体贴;父性属于“天文化”、“乾文化”,特点是老子说的“妙”(老子《道德经》:“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妙就是博大无形,所以父性教育空虚开阔、不拘小节。如果说,母性教育的特质是“地之徼”,那么父性教育的特质就是“天之妙”。 
  这样一种阴阳两极性,对于完整人性的养育而言,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同时汲取父性、母性的养料,才能秉承天地和谐之精华,达到空灵与实在的完美统一。缺失了任何一方,人性发展都是不完整的。 
  当下中国现实的问题是父性教育严重缺失,而过于实在、容易焦虑、容易多动的妈妈们则不断加大家庭教育的“力度”,造成母性教育过多、过强,父性教育过少、过弱。本来就不平衡的局面,现在变得更加偏斜。我经常说中国的家庭教育是“歪着身子进行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能有正形吗?能身形伟岸吗?肯定没有。他们也容易“歪了身子”。中国的孩子成长得比较憋屈,许多孩子胸无大志、不成大器、没有主心骨;许多男孩有“女性化”倾向,女孩子更有“柔弱化”倾向,这都源于父性教育的缺失,源于家庭教育猥猥琐琐、空间狭小、气度不够。 
  美国哈佛大学有一个对单亲家庭的研究,表明90%以上的儿童问题与父性教育的缺失有关。这个数字在我们国家应该更高,因为我们还有独生子女、家庭暴力、封建意识等其他问题与之相联系。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性格偏颇、偏激,包括自卑、自闭、恋母情节、性别错乱、反社会等。这些问题,不仅会深刻影响孩子学习、交往等成长的各个方面,而且会随着孩子年龄增大而日显严重。 
  当孩子既享有母性教育,又享有父性教育时,他就融合了无限与有形、尊严与慈爱,同时兼备了广博的空间形式和实在的具体内容,就拥有了完整的人性;他既可以脚踏实地,又可以展翅高飞! 

爸爸能带给孩子什么
父性教育对孩子非智力发展和人格影响重大且随着孩子的成长愈发重要 

  “天”确实很妙。它无边无际,很像我们的心的形态。“天之妙”不仅在于宽广博大,更在于变化无形。秉承和体现“天之妙”的父性教育,本质上是拓展性和解放性的,其作用是保护儿童天性,解放孩子心志,让孩子们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和发展空间。天高任鸟飞。 
  国外的一项研究表明,在绝大多数的文化和社会阶层中,爸爸经常用不同的方式来抱宝宝,而妈妈通常每次都用相同的姿势。这里传递出一个信息:母性倾向于给孩子更多的稳定性和安全感,而父性倾向于给孩子更多的变化性和多样性。所以,孩子在妈妈面前表现得很安静,而在爸爸面前则表现得比较兴奋。 
  由于母亲的天性难免对孩子过度保护,也难免限制过多。许多非常有益的活动被禁止,小小的“恶作剧”也总被呵斥。他们不能爬树、不能扔石头、不能玩沙、不能和泥巴、不能踢球、不能追逐打闹——他们在母亲的视野下有太多的“不行!”这对孩子(尤其是男孩子)的身体发育、动作协调、性情培养和想象力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父亲则粗犷、豪放得多!他们鼓励、宽容孩子冒险、探索甚至“恶作剧”,玩一些动作幅度大、看起来不那么安全的游戏。更重要的是,当孩子在玩的时候,母亲一般扮演旁观者和监督者的角色,而父亲则经常参与孩子的游戏,与孩子一起玩。这对孩子的影响是大不一样的。其中的差别,主要在于互动性。现代教育科学认为,没有参与就没有互动,没有互动就没有情感的交流和教育能量的渗透。 
  由于父亲们粗犷、豪放的天性,与父亲生活时间长、受影响多的孩子,容易继承父性的基因品质:大度、开朗、喜动、自尊心强、喜欢交往,更社会化、甚至更幽默诙谐。所以,我们发现,经常有父亲陪着玩的孩子,心胸比较开朗,组织能力较强,生活态度也比较积极。 
  因此,父性教育对于孩子的独特性,在于它对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对孩子的人格影响更大。这种影响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愈发显得重要。 

“孩子,爸爸在这!”
一个自身成功的父亲不需要讲太多的道理却深刻地影响孩子

  实施父性教育,需要父亲与母亲一起分工合作,共同承当教养孩子的职责。我们再也没有理由在教育孩子问题上袖手旁观、只会抱怨;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即孩子出了任何问题,都有父亲的一份责任。 
  实施父性教育,需要父亲们把更多的时间给家庭、给孩子。有的父亲这样想,我多挣点钱,给孩子提供好一点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多买一孩子喜欢的玩具,也算尽到了养育孩子的责任。其实不然。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是无论什么都不能替代的。对于孩子,其它都是“身外之物”,只有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 
  实施父性教育,需要父亲们首先教育好自己,以自己事业与人格的成功作为“身教”激励孩子。过去我们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其实,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就是说,成功是可以相互感染和传递的。一个自身成功的父亲,不需要跟孩子讲太多的道理,就可以深刻地影响孩子。  实施父性教育,需要父亲向孩子学习,做孩子成长的“同龄人”。在有孩子以前,我们不是父亲。父亲这个身份和角色,是孩子给我们带来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跟孩子是“同龄人”,要与时俱进,与孩子俱进。信息时代文化的特点是“反刍文化”,孩子学习的能力和进步的速度,甚至要超过长辈。父亲们要意识到并接受这一点。 
  最后想特别提示一下,社会上现在有一些家庭,双亲都离开孩子去国外或外地工作,将“留守儿童”托给爷爷奶奶隔代教养。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隔代教养本身就容易产生问题,隔代教养的“留守儿童”更是完全缺失了双亲教育,很可能给孩子的智能和性格带来不良后果。这样家庭的父亲更应该尽可能给孩子以教育上的补偿,加强父性教育的职能,给“留守儿童”以更多关怀。(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陈建翔)

Admin
Admin

帖子数 : 713
注册日期 : 13-11-21

http://cqnee.5d7d.net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