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笑话——1958教育大跃进
这不是笑话——1958教育大跃进
大跃进是国人在20世纪继义和团之后,鼓捣出来的又一件震惊世界的大事。人们说话做事的胆量,似乎自盘古开天地以来从来就没这么大过。大跃进很热闹,内容也挺多,人们一般记得比较牢的是人民公社、大炼钢铁、亩产万斤乃至几十上百万斤、公共食堂和吃饭不要钱。人们回想起来,似乎也就是搭炉子炼钢,上街轰麻雀。
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之后,全国各条战线迅速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
每天都有“卫星”喜报敲锣打鼓地发布,一股热火朝天的亢奋情绪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卫星”放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在那个满天放“卫星”的年份,与那些“水稻卫星”、“小麦卫星”、“白薯卫星”等同步“发射升空”的,还有“教育卫星”。
1958年夏天,在中国土地上,突然之间冒出了数不清的大学,仅仅比后来的土高炉少一点。有关高等教育自身的跃进也是同样不让他人专美于前,跟土高炉炼钢铁一样,同样充满了刺激和荒诞。
一、教育大跃进的起源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教育工作指示》,明确规定:“全国3到5年内普及小学教育,15年普及高等教育”。
1958年3月成都会议,华东局第一书记柯庆施提出,上海市15年全民都成为大学生。
1958年3月,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在农业座谈会上提出,要在每一个地区办一所大学。
6月,刘少奇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县办大学,将来势必每个县有一所大学,准备十年达到这个目的。现在是否给每个县派一个、两个或几个大学生,这样学校就可以办起来了……”
同年9月,刘少奇在河南说:
要采取新的办法办工厂、办教育。工厂也可以办学校,招一批中学生,就在这里上课,一个工厂就是一个大学,一天读几小时书,做几小时工,工厂即学校,学校即工厂。
将来出来,既是大学毕业,也是技术工人,这也是过渡到共产主义的一个条件。
不仅“科盲”搞荒唐,一些“外行”也搞荒唐。
中共中央文教小组副组长康生到处视察、开会,宣传他荒唐的“教育革命”主张。
7月,康生在北京师范大学讲话说:
师大有两大任务:大办工厂,大办学校。每一个班都可以办一个工厂,还要办学校,从小学办到大学,今年至少要办100个各种类型的学校。
既然农业生产可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办学校不也可以“人有多大胆,多少都能办”嘛!
关于评教授,康生又有高论。
他视察北京农业大学时,明确指示:学校最少要挂五块牌子:学校,工厂,农场,研究所,农林局。如能挂十几块牌子则更好。
教授要按所种作物的产量评级,亩产1000斤的只能当五级教授,2000斤的四级,3000斤的三级,4000斤的二级,5000斤的一级。
按照大理论家康生的这个标准,学识渊博、白发苍苍的老教授只能下岗待业;年轻力壮的农民不但能聘为一级教授,当院士也是有可能的。
10月,康生在河南对教育厅的同志说:
“学校是整个劳动大军的一个组成部分,要与社会大生产结合。可以劳动5小时,上课3小时。现在大炼钢铁,可以只劳动,不读书。”
于是,1958年夏天,在中国大地上,突然之间冒出了数不清的大学。
据当时的《北京周报》报道,1958年8月,高等院校已从1957年原有的227所增加到1065所。
到当年秋天,全国各地已经建立起了23500多所业余“红专”大学和半工半读大学。
据统计,仅在1958年一年之中,大学生人数增加了78%,中学生增加了一倍,小学生人数增加了70%。
二、教育大跃进的实现“法宝”
要实现这样的神话,有一个关键的“法宝”,就是“群众路线”。
1958年7月5日,《光明日报》发表报道:《办大学并不神秘——介绍鹤岗市七天办成一所大学的经过》。
报道称,黑龙江省鹤岗市的创办者反驳了那种“没有教授,没有大楼,没有教学设备,怎能办大学”的观点,书记亲自挂帅,各方积极支援,迅速办起了大学。
该大学号称除了用一元七角钱制作校牌外,一分钱也没花。解决师资的办法是“大学生教大学生、高年级教低年级、专兼职教员相结合”。
那个被伟人称赞,说是跃进规划像一首诗的河北徐水县不仅办起了一所拥有12个系的综合大学,而且县里每个公社都有一所红专大学。
而在中学方面,以南京为代表,7天里不花国家一分钱,就办了263所职业中学(含高中24所)……。
报道出来之后,各地相继跟进,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并且力图赶超。这样不要成本的大学顿时以燎原之势蔓延开来。
这种大学是怎么办的呢?就是把原来县里的中学挂上大学的牌子,中学的老师变教授,再配上些老农,算是土专家,教室原封不动,只是原来的教研组变成了系。
始终走,不,始终狂奔在全国前面的河南省,先是一个地区办一个大学,后来一个县一个,一个公社一个。比起县里的大学,公社更有热闹看,
例如,河南方城县城关镇,共有人口1.1万人,在几个月之内就建起了综合红专大学、卫生、戏剧音乐、舞蹈及师范等9所专科学校。
河南遂平县嵖岈山卫星社的红专综合大学,是上过报的典型,不可不专门介绍。
这个大学有10个系,共有学员529人,这10个系分别是:
1、政治系,主要学习党的政策和基本知识;
2、工业系,学习炼钢铁、机械和电气,学生主要集中在工业区(炼钢铁的土高炉所在)和拖拉机站;
3、农业系,学习农业基本知识,怎么种高产作物;
4、财会系,学习财务管理;
5、文艺系,学习歌曲、戏剧、音乐,自编自演,在学习之余,要上田头演出;
6、卫生系,学习卫生保健和防疫,以及接生知识;
7、科学技术研究系,学习气象、土壤、作物栽培、病害虫防治、品种杂交,据说经常搞一些震惊中外的试验;
8、林业系,学习苗圃管理、果木杂交;
9、文化系,所有各系的人员都是文化系的学员,按照各自的程度分为高小、初中班,大概专门为红专大学的学员补习文化课的;
10、政法系,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政法文件,据说是专门培养各个生产队公安干部的。
这个大学的校舍就是社员腾出来的民房;学生都是各个生产队选拔出来成份好、觉悟高的青年;
教授(原话如此)按他们的话来说是土洋结合,土的教授可能连字都不识几个,是群众推举出来的能人,所谓的洋教授,就是原来的小学教师。
上课,土教授有讲不出来的时候,就由洋教授讲,土教授在旁边操作,叫做土洋结合。
这个大学据报道还很有成绩:工业系的不少人学会了开拖拉机、锅驼机;
文艺系的编了很多快板、快书、相声和戏剧,什么“排山倒海”、“幸福灯”、“姑娘们的心”、“跃进老大娘”,等等;
政治系的当然错不了,学会了怎么“拔白旗”(大跃进时的术语,指批判或者扫除对跃进有抵触情绪的人和事);
最为显赫的是科学技术研究系,人家打破书本教条,一亩芝麻上100斤化肥(极限是30斤),据说亩产达到1000多斤(对芝麻而言,相当于稻米的亩产万斤),而且还搞了许多不可思议的嫁接,比如槐草接在稻子上、红芋接在南瓜上、蓖麻接在芝麻上,等等。
河南遂平县碴呀山人民公社各大队都办起了“农业大学”,社员都成了“大学生”。
“大学教授”由村支书任命。王资庄农业大学“教授”吴套是大队会计,念过几天私塾,只会加减乘除;
杨里环大队的“农业大学”只有一个班,一个“教授”,“教授”会什么就教什么,教的很杂,就叫农杂系。
“教授”学问很大,会读《三字经》、《千字文》,会写对联。
碴呀山公社有3万多人,绝大部分是文盲、半文盲。1958年却出现了“十二家”3000多人,占总人口的10%。
什么是“十二家”?就是:作家、文学家、发明家、科学家、医学学术家、歌唱家、音乐家、戏剧家、画家、体育家、民间说唱家、民间舞蹈家。
“作家”和“文学家”有不少文盲,只会“口头创作”;
“舞蹈家”大多是巫婆神汉,会“跳大神”;
“发明家”会搞“滚珠轴承化”;
“科学家”会把南瓜嫁接在红薯秧子上;
“画家”画出了火箭、乌龟和蜗牛……。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赞扬碴岈山公社的“十二家”,“创造发明,吟诗作画,著书立说,载歌载舞……”
“这不是最新最美的图画吗?”
这个公社,几乎人人都成了诗人,个个都成了大学生。公社开办了”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工农红专大学”、“农业科学院”;每三个月一期,每期招收学员几百人,这些人上了大学结了业,出来就是大学生。
公社党委书记任大学校长,劳动模范当大学教授。
有个顺口溜唱道:‘教授满街走,大学生村村有。田头车间遍歌手,写诗作画如潮流!’”
干部们开会表决心,开口首先来个四言八句的诗;总结工作写报告,开头也要写几句总领全篇的前导诗。学校的学生、商业部门的职工,也加入了唱歌壁画的行列。
三、教育大跃进下的大学和科研院所
农村的土大学如此,城里的洋大学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1958年的炎炎夏日,北京大学全校师生统统没有放暑假,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奋力拼搏,昼夜苦干。
当时,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先后设计出了大型和中型电子计算机,于是,北京大学也下决心要研制每秒1万次定点预算的电脑。还要争取在“十一”前完成,好“为国庆献礼”。
他们已经给这台梦想中运算速度可以进入当时世界前20位的计算机,起了一个符合时代特点的名字——“红旗机”。
某系在宿舍楼前开了一块试验田,夸下海口,亩产小麦数千斤。
这个目标是这样实现的:先深挖地,约一米深,然后松土、施肥;下种时,给一张张报纸涂上胶水,再把麦种均匀地撒满报纸,粘着密密麻麻麦种的报纸,一张接一张地铺在地里,上面撒好肥土后浇水。
后来,麦苗长出后,齐茬茬一片翠绿,煞是好看!不料,没过几天,麦苗开始发黄,找原因,长得太密,不透风。
于是,大家搬来鼓风机,给麦地里吹风。那真是苦干加巧干,干劲冲破天。
在这段“放卫星”的日子里,学校里有了不小的调整和震动。
不仅仅是北京大学一所学校,在“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目标的感召下,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一所接一所地开展运动,批判浪费,特别是实验室浪费。
同时猛烈抨击的,还有资产阶级的教育方针——脱离劳动,关起门来搞教学,“用一条腿走路”。
为了坚决反对资产阶级的教育方针,让教育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大量教职工被下放农村劳动;学校里办起了工厂;实验器材全部投入生产;实验室也成立了生产劳动小组,学生一定要劳动,否则就是走了腐朽的资产阶级路线。
这个系搞几块试验田,那个系搞几个小工厂,以实践来指导学习,将学习应用于实践,同时也会时不时放出几颗“卫星”。
著名的武汉大学,跃进不让他校。1958年物理系猛然由原来的3个专业增加到9个专业,有的新专业连一个教师都没有,就找来出身好又特别红的学生当教研组长(当时学习好是要被批判的),教师没有先空着,有的专业连名称都没有弄清楚,就“先办起来再说”。
那时候甚至连正规大学的科研成果,都跟土大学非常相似,多快好省,既攀高峰,又放卫星,有多大胆,就有多大产。
1958年9月的一天,北京大学骄傲地向全世界宣布:从8月4日开始算起,40天之内,北大的科研成果达到3400多项。其中,达到或超过国际水平的有119项,属于国内首创的有981项!
北京大学中文系一群学生(加上青年教师),花了仅35天,就写出一部78万字的《中国文学史》;据报道,著名学者王瑶等写两年都没有写出来,意思这些学生和青年教师比王瑶强20倍不止。生物系40天编出一本《河北省植物志》;同样据报道,说是法国大科学家拉马克编跟河北差不多大的法国的植物志,用了十多年,意思他们比拉马克强100倍不止。
北大放了卫星,其他学校当然也不甘落后。
北师大编出了100万字的《中国文学史》(比着放卫星的味道出来了),还编了100万字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讲义》和《苏联文学史讲义》。
中国人民大学弄出了一部100多万字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据说,这部书加进了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下限写到1958年,把大炼钢铁都写进去了。新闻系写出了《中国军事报刊史》《中国出版事业史》《中国广播事业史》。
清华大学几个月内,编出各种教材与专著95部,其中《水工概论》《农田水利工程》《水利工程测量》《工程水文学》《水工量测及模型试验》是10天工夫就写出来的。
最了不起要属武汉大学物理系,人家成立了一个攻关小组,要在短时间内破除“旧”的物理体系,把从牛顿到爱因斯坦的所有定理、公式一扫而光,在几周内“建立世界一流的具有武大独特风格的新物理体系”。
需要指出的是,这期间,由学生参与产生出来的大量“科研论文”,也陆续地发在了今天仍列在“核心期刊”名录上的学术刊物上(其实,即使今天各高校写校史的时候,统计成果也未必就把这些货色剔出去了),用今天的话来说,科研成果的数量实现了飞跃。
这可不是什么笑话,这是“大跃进”中的事实。这种愚昧和荒唐,不仅是“喜剧”和“闹剧”,更是中华民族的一场“悲剧”。
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之后,全国各条战线迅速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
每天都有“卫星”喜报敲锣打鼓地发布,一股热火朝天的亢奋情绪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卫星”放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在那个满天放“卫星”的年份,与那些“水稻卫星”、“小麦卫星”、“白薯卫星”等同步“发射升空”的,还有“教育卫星”。
1958年夏天,在中国土地上,突然之间冒出了数不清的大学,仅仅比后来的土高炉少一点。有关高等教育自身的跃进也是同样不让他人专美于前,跟土高炉炼钢铁一样,同样充满了刺激和荒诞。
一、教育大跃进的起源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教育工作指示》,明确规定:“全国3到5年内普及小学教育,15年普及高等教育”。
1958年3月成都会议,华东局第一书记柯庆施提出,上海市15年全民都成为大学生。
1958年3月,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在农业座谈会上提出,要在每一个地区办一所大学。
6月,刘少奇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县办大学,将来势必每个县有一所大学,准备十年达到这个目的。现在是否给每个县派一个、两个或几个大学生,这样学校就可以办起来了……”
同年9月,刘少奇在河南说:
要采取新的办法办工厂、办教育。工厂也可以办学校,招一批中学生,就在这里上课,一个工厂就是一个大学,一天读几小时书,做几小时工,工厂即学校,学校即工厂。
将来出来,既是大学毕业,也是技术工人,这也是过渡到共产主义的一个条件。
不仅“科盲”搞荒唐,一些“外行”也搞荒唐。
中共中央文教小组副组长康生到处视察、开会,宣传他荒唐的“教育革命”主张。
7月,康生在北京师范大学讲话说:
师大有两大任务:大办工厂,大办学校。每一个班都可以办一个工厂,还要办学校,从小学办到大学,今年至少要办100个各种类型的学校。
既然农业生产可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办学校不也可以“人有多大胆,多少都能办”嘛!
关于评教授,康生又有高论。
他视察北京农业大学时,明确指示:学校最少要挂五块牌子:学校,工厂,农场,研究所,农林局。如能挂十几块牌子则更好。
教授要按所种作物的产量评级,亩产1000斤的只能当五级教授,2000斤的四级,3000斤的三级,4000斤的二级,5000斤的一级。
按照大理论家康生的这个标准,学识渊博、白发苍苍的老教授只能下岗待业;年轻力壮的农民不但能聘为一级教授,当院士也是有可能的。
10月,康生在河南对教育厅的同志说:
“学校是整个劳动大军的一个组成部分,要与社会大生产结合。可以劳动5小时,上课3小时。现在大炼钢铁,可以只劳动,不读书。”
于是,1958年夏天,在中国大地上,突然之间冒出了数不清的大学。
据当时的《北京周报》报道,1958年8月,高等院校已从1957年原有的227所增加到1065所。
到当年秋天,全国各地已经建立起了23500多所业余“红专”大学和半工半读大学。
据统计,仅在1958年一年之中,大学生人数增加了78%,中学生增加了一倍,小学生人数增加了70%。
二、教育大跃进的实现“法宝”
要实现这样的神话,有一个关键的“法宝”,就是“群众路线”。
1958年7月5日,《光明日报》发表报道:《办大学并不神秘——介绍鹤岗市七天办成一所大学的经过》。
报道称,黑龙江省鹤岗市的创办者反驳了那种“没有教授,没有大楼,没有教学设备,怎能办大学”的观点,书记亲自挂帅,各方积极支援,迅速办起了大学。
该大学号称除了用一元七角钱制作校牌外,一分钱也没花。解决师资的办法是“大学生教大学生、高年级教低年级、专兼职教员相结合”。
那个被伟人称赞,说是跃进规划像一首诗的河北徐水县不仅办起了一所拥有12个系的综合大学,而且县里每个公社都有一所红专大学。
而在中学方面,以南京为代表,7天里不花国家一分钱,就办了263所职业中学(含高中24所)……。
报道出来之后,各地相继跟进,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并且力图赶超。这样不要成本的大学顿时以燎原之势蔓延开来。
这种大学是怎么办的呢?就是把原来县里的中学挂上大学的牌子,中学的老师变教授,再配上些老农,算是土专家,教室原封不动,只是原来的教研组变成了系。
始终走,不,始终狂奔在全国前面的河南省,先是一个地区办一个大学,后来一个县一个,一个公社一个。比起县里的大学,公社更有热闹看,
例如,河南方城县城关镇,共有人口1.1万人,在几个月之内就建起了综合红专大学、卫生、戏剧音乐、舞蹈及师范等9所专科学校。
河南遂平县嵖岈山卫星社的红专综合大学,是上过报的典型,不可不专门介绍。
这个大学有10个系,共有学员529人,这10个系分别是:
1、政治系,主要学习党的政策和基本知识;
2、工业系,学习炼钢铁、机械和电气,学生主要集中在工业区(炼钢铁的土高炉所在)和拖拉机站;
3、农业系,学习农业基本知识,怎么种高产作物;
4、财会系,学习财务管理;
5、文艺系,学习歌曲、戏剧、音乐,自编自演,在学习之余,要上田头演出;
6、卫生系,学习卫生保健和防疫,以及接生知识;
7、科学技术研究系,学习气象、土壤、作物栽培、病害虫防治、品种杂交,据说经常搞一些震惊中外的试验;
8、林业系,学习苗圃管理、果木杂交;
9、文化系,所有各系的人员都是文化系的学员,按照各自的程度分为高小、初中班,大概专门为红专大学的学员补习文化课的;
10、政法系,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政法文件,据说是专门培养各个生产队公安干部的。
这个大学的校舍就是社员腾出来的民房;学生都是各个生产队选拔出来成份好、觉悟高的青年;
教授(原话如此)按他们的话来说是土洋结合,土的教授可能连字都不识几个,是群众推举出来的能人,所谓的洋教授,就是原来的小学教师。
上课,土教授有讲不出来的时候,就由洋教授讲,土教授在旁边操作,叫做土洋结合。
这个大学据报道还很有成绩:工业系的不少人学会了开拖拉机、锅驼机;
文艺系的编了很多快板、快书、相声和戏剧,什么“排山倒海”、“幸福灯”、“姑娘们的心”、“跃进老大娘”,等等;
政治系的当然错不了,学会了怎么“拔白旗”(大跃进时的术语,指批判或者扫除对跃进有抵触情绪的人和事);
最为显赫的是科学技术研究系,人家打破书本教条,一亩芝麻上100斤化肥(极限是30斤),据说亩产达到1000多斤(对芝麻而言,相当于稻米的亩产万斤),而且还搞了许多不可思议的嫁接,比如槐草接在稻子上、红芋接在南瓜上、蓖麻接在芝麻上,等等。
河南遂平县碴呀山人民公社各大队都办起了“农业大学”,社员都成了“大学生”。
“大学教授”由村支书任命。王资庄农业大学“教授”吴套是大队会计,念过几天私塾,只会加减乘除;
杨里环大队的“农业大学”只有一个班,一个“教授”,“教授”会什么就教什么,教的很杂,就叫农杂系。
“教授”学问很大,会读《三字经》、《千字文》,会写对联。
碴呀山公社有3万多人,绝大部分是文盲、半文盲。1958年却出现了“十二家”3000多人,占总人口的10%。
什么是“十二家”?就是:作家、文学家、发明家、科学家、医学学术家、歌唱家、音乐家、戏剧家、画家、体育家、民间说唱家、民间舞蹈家。
“作家”和“文学家”有不少文盲,只会“口头创作”;
“舞蹈家”大多是巫婆神汉,会“跳大神”;
“发明家”会搞“滚珠轴承化”;
“科学家”会把南瓜嫁接在红薯秧子上;
“画家”画出了火箭、乌龟和蜗牛……。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赞扬碴岈山公社的“十二家”,“创造发明,吟诗作画,著书立说,载歌载舞……”
“这不是最新最美的图画吗?”
这个公社,几乎人人都成了诗人,个个都成了大学生。公社开办了”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工农红专大学”、“农业科学院”;每三个月一期,每期招收学员几百人,这些人上了大学结了业,出来就是大学生。
公社党委书记任大学校长,劳动模范当大学教授。
有个顺口溜唱道:‘教授满街走,大学生村村有。田头车间遍歌手,写诗作画如潮流!’”
干部们开会表决心,开口首先来个四言八句的诗;总结工作写报告,开头也要写几句总领全篇的前导诗。学校的学生、商业部门的职工,也加入了唱歌壁画的行列。
三、教育大跃进下的大学和科研院所
农村的土大学如此,城里的洋大学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1958年的炎炎夏日,北京大学全校师生统统没有放暑假,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奋力拼搏,昼夜苦干。
当时,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先后设计出了大型和中型电子计算机,于是,北京大学也下决心要研制每秒1万次定点预算的电脑。还要争取在“十一”前完成,好“为国庆献礼”。
他们已经给这台梦想中运算速度可以进入当时世界前20位的计算机,起了一个符合时代特点的名字——“红旗机”。
某系在宿舍楼前开了一块试验田,夸下海口,亩产小麦数千斤。
这个目标是这样实现的:先深挖地,约一米深,然后松土、施肥;下种时,给一张张报纸涂上胶水,再把麦种均匀地撒满报纸,粘着密密麻麻麦种的报纸,一张接一张地铺在地里,上面撒好肥土后浇水。
后来,麦苗长出后,齐茬茬一片翠绿,煞是好看!不料,没过几天,麦苗开始发黄,找原因,长得太密,不透风。
于是,大家搬来鼓风机,给麦地里吹风。那真是苦干加巧干,干劲冲破天。
在这段“放卫星”的日子里,学校里有了不小的调整和震动。
不仅仅是北京大学一所学校,在“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目标的感召下,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一所接一所地开展运动,批判浪费,特别是实验室浪费。
同时猛烈抨击的,还有资产阶级的教育方针——脱离劳动,关起门来搞教学,“用一条腿走路”。
为了坚决反对资产阶级的教育方针,让教育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大量教职工被下放农村劳动;学校里办起了工厂;实验器材全部投入生产;实验室也成立了生产劳动小组,学生一定要劳动,否则就是走了腐朽的资产阶级路线。
这个系搞几块试验田,那个系搞几个小工厂,以实践来指导学习,将学习应用于实践,同时也会时不时放出几颗“卫星”。
著名的武汉大学,跃进不让他校。1958年物理系猛然由原来的3个专业增加到9个专业,有的新专业连一个教师都没有,就找来出身好又特别红的学生当教研组长(当时学习好是要被批判的),教师没有先空着,有的专业连名称都没有弄清楚,就“先办起来再说”。
那时候甚至连正规大学的科研成果,都跟土大学非常相似,多快好省,既攀高峰,又放卫星,有多大胆,就有多大产。
1958年9月的一天,北京大学骄傲地向全世界宣布:从8月4日开始算起,40天之内,北大的科研成果达到3400多项。其中,达到或超过国际水平的有119项,属于国内首创的有981项!
北京大学中文系一群学生(加上青年教师),花了仅35天,就写出一部78万字的《中国文学史》;据报道,著名学者王瑶等写两年都没有写出来,意思这些学生和青年教师比王瑶强20倍不止。生物系40天编出一本《河北省植物志》;同样据报道,说是法国大科学家拉马克编跟河北差不多大的法国的植物志,用了十多年,意思他们比拉马克强100倍不止。
北大放了卫星,其他学校当然也不甘落后。
北师大编出了100万字的《中国文学史》(比着放卫星的味道出来了),还编了100万字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讲义》和《苏联文学史讲义》。
中国人民大学弄出了一部100多万字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据说,这部书加进了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下限写到1958年,把大炼钢铁都写进去了。新闻系写出了《中国军事报刊史》《中国出版事业史》《中国广播事业史》。
清华大学几个月内,编出各种教材与专著95部,其中《水工概论》《农田水利工程》《水利工程测量》《工程水文学》《水工量测及模型试验》是10天工夫就写出来的。
最了不起要属武汉大学物理系,人家成立了一个攻关小组,要在短时间内破除“旧”的物理体系,把从牛顿到爱因斯坦的所有定理、公式一扫而光,在几周内“建立世界一流的具有武大独特风格的新物理体系”。
需要指出的是,这期间,由学生参与产生出来的大量“科研论文”,也陆续地发在了今天仍列在“核心期刊”名录上的学术刊物上(其实,即使今天各高校写校史的时候,统计成果也未必就把这些货色剔出去了),用今天的话来说,科研成果的数量实现了飞跃。
这可不是什么笑话,这是“大跃进”中的事实。这种愚昧和荒唐,不仅是“喜剧”和“闹剧”,更是中华民族的一场“悲剧”。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