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体验教育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何亮:金刚经心得(二)

向下

何亮:金刚经心得(二) Empty 何亮:金刚经心得(二)

帖子 由 Admin 周五 十一月 22, 2013 10:46 pm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原典】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译文】
当时,须菩提长老从僧众中站起来,袒露右肩,右膝盖着地,双手合十向佛敬礼,然后对佛陀说:“世上少有啊,世间的尊者,您一向都那么看顾各位菩萨,那么鼓励各位菩萨。世尊啊,有内心虔诚的男女发愿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么心应该如何止住,如何灭掉心中的妄想呢?”佛说:“好啊,好啊,须菩提,正如你所说,我一向都那么看顾诸位菩萨,那么鼓励诸位菩萨。你现在仔细听讲,我这就为你讲说,内心虔诚的男女发愿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该这样让心止住,这样灭掉心中妄想。”“这样的话,世尊,我非常乐意听你讲说。”

【心得】
在第一品讲了法会正式开始前的周围情况以及佛陀的当日的日常起居之后,这一品开始出现正题。与《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语,且很多都是相互交流相类似,《金刚经》也并不都是佛陀的独白,不是讲座,而是谈话,而这次谈话的另一方就是须菩提长老。须菩提在僧团中被誉为“解空第一”,也就是他最能透彻空理,所以由他来问,也真是最合适的人选了。

即从座起
由此可见僧侣们在佛陀身边应该不是侍立左右,而是坐在他的左右。就好像现在学校里上课一样,老师或坐或站,而学生基本上都是坐在自己位子上的。

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
偏袒右肩、右膝着地都是僧侣表示恭敬的一些习俗。印度的习俗,左手是用来做一些污秽的事情的,比如接手之后擦屁股,而右手则是清洁的,用于抓饭等等。所以可能这也是为什么会有袒露右肩、右膝着地以示尊敬,而不是左边的原因。至于两手合十,更是佛家的一般恭敬之理。由此也可以看出,佛陀作为僧团的领袖,地位多么崇高,学生向老师问问题比现在的课堂上举手繁复、恭敬多了。

白佛言
须菩提长老对佛提问,多用的是“白”,鸠摩罗什在这里翻译的时候可能也有考虑,因为这是晚辈向长辈或者说是学生向老师提问,所以使用了一个表示有谦卑色彩的“白”。而后面我们可以看到佛对须菩提说话的时候用的是“告”。有命令、居高临下的意为。

希有!世尊!
“希有”就是稀有,是对佛陀的一种礼赞,说他是世上少有或者说世上仅有。世尊也是佛的称谓之一,世上的尊者,是比所有人都高的应该受供养的圣贤。

如来
如来其实是一种状态,即如如不动来化众生。指的是内心是不动的,而做的事情是帮助众生脱离苦海的,即提升众生的认识的。这个状态也被用来指佛陀。就像前面把佛陀称为希有、世尊一样,也有把他称为如来的。

护念,嘱咐
护念是怕收到伤害而保护的意思,就像对待小孩子,需要我们去保护他不被各种尖锐的东西碰上或者碰掉台子上的东西而砸到脑袋。相对于佛来说,他的弟子们都是初学者,都还没有能够达到内心完全强大到无坚不摧的地步,很可能被周围的世界所污染、侵蚀,从而毁弃了已经积累的修行成果。所以佛陀要去保护他们,同时还要去鼓励、督促他们,嘱咐是一种告诫,因为怕他们重新回到老路上,有时候作为老师的是需要说点重话的。

善男子,善女人
如何把握这个“善”字是个很有趣的事情。我们有一个词叫“善男信女”,其实也是佛教术语,指的是皈依佛门的男女。这里我想善字也不一定非要是沙门,也就是真的出家的人,只要是有心想要出离这个轮回之苦的一切男女,无论是不是正式出家,都可以被称为“善”的。这个“善”,更像是学佛之人站在自己的立场所做出的判定,这些能够不在尘世沉溺,能够想要超脱的,就是好的,是值得鼓励的。有意思的是,在经文后面我们能看到,此处是善男善女,而后拓展到一切众生,连畜生一类,只要它们能有足够的资粮,同样可以福德无限。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梵语的音译,意译为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最圆通的、最高等的智慧。佛的智慧与一般理解的聪明是两回事,更不等同于知识。比如我们说牛顿、爱因斯坦是聪明的,或者说某某专家积累了很多这一领域的知识,但他们的聪明与知识都不是智慧。这个智慧是对空理的领悟能力。智慧越高,就越能够看破红尘中的俗事。而佛的境界就是能够把一切都看破,能够把心停留在最高的高峰。因此,佛不可能知道什么现代的科技知识,他不是一个超人,一个无所不知的人,而只是一个修炼内心到达无欲无求、超出众人的人。

发……心
发心就是发愿,生出这种心,就是有了这种方面的一个想法并且要去追求。

应云何住
人的烦恼往往来自于活的太不单纯,整天想这想那,而能够让内心(其实可能是头脑)停下来,获得片刻的宁静,而不总是被很多的俗事弄得焦躁不宁,便是一种难得的境界。更何况,佛能够永久地获得这种宁静呢。住,就是让心停止,不再被外物牵着走,小学生因为要写作文,去郊游总得向着积累素材的事情,而不是尽兴地玩就是这个道理。其实尽兴的时候,忘我的时候,时间是过得无知无觉的,是特别快的,这是心停住的时候。这个停住,不是一念不生,比如佛也不是什么都不想,他也要考虑什么时候吃饭和睡觉,但这个念头只是顺理成章,到了,去做,做完,不再去想。但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总有那么些事情纠结不清,可能因为一场即将到来的考试让自己几天几夜担惊受怕,或者因为做了什么亏心事怕被发觉而寝食不安。

云何降伏其心
除了有很多麻烦来自于外部世界,我们内心也往往会让我们煎熬起来。比如明明是别人的生活,某某身家过亿,我们偏偏觉得自己也不比他笨,凭什么我就没有,于是又开始苦恼烦闷了。别人生活得如何并没有惹到你,但自己的比较心却往往把自己累个半死。这真是自寻烦恼。所以降伏其心更多的是指如何灭掉这些个自己给自己找的麻烦。

善哉
我这里翻译作“好啊”。一方面是想把整个经文都变成大白话,另一方面,其实想想一个老师听到弟子提了一个很高明的问题,应该是很欣慰和振奋的,会摩拳擦掌面带笑意,一连祥和地连连点头吧。

如汝所说
佛陀自己也承认自己的这些之前提到的护念、嘱咐的心思。他是一位处处为学生着想的老师,而不是一个只知道自己说自己话过自己日子的演说家。

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如是,像这样。须菩提问他该如何住,他回答说如是住,须菩提问他如何降服,他回答如是降伏。是是什么,这样究竟如何,他这里没有立刻给出。老师上课是有一定的尊严的,有一定的规范的,这不同于市井说话,怎样迅速把该说的事情说完就算完了。如果这样的话,佛陀可以直接说应该如怎样怎样住,怎样怎样降伏其心。就像现在的老师上课有时候是要明知故问启发学生一样,佛陀讲经也不完全是把什么都说得明明白白,他要做的是让学生能够领悟其中的奥妙而不是记住这些语句。所以他会用一些手段,提一些问题,让学生在思考、回答中提高认识。

愿乐欲闻
由此可以看出,须菩提长老提问不是明知故问,是真的虚心求教。当佛说要为他解答的时候,他表达出了很高的诚意。回看他提问时候的恭敬,可见整个法会是在一种严肃的、认真的状态下进行的。老师在认真地讲,学生在认真地听,没有强迫,没有不情愿。这很重要,因为直指心灵的课程来不得一点不诚心,否则,就不能产生真实的信仰,只能是听个大概,流于肤浅了。

Admin
Admin

帖子数 : 713
注册日期 : 13-11-21

http://cqnee.5d7d.net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