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体验教育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张晓冰:中职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向下

张晓冰:中职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Empty 张晓冰:中职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帖子 由 Admin 周五 一月 17, 2014 4:05 am

我国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在办学体制、招生入学、就业分配等等方面已经完全蜕去了20多年前的印记,目前已经到了一个发展的艰难时期。弄清楚这里的原因和探讨发展的出路,对于我们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困境之一:国家意志与个人愿望的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转型加快,特别是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去的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的发展。中央政府对发展职业教育的心情十分迫切。这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历届的政府工作报告,领导讲话和中央财政对中等职业教育投入的增加都要可以看出。按照一般的逻辑,中央这么重视,中职教育应该大发展了,然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到目前,却是一种萎缩的状态。10年前,我国中职教育曾经出现过较快的发展势头,但是这是一种虚假的繁荣。出现“快”的原因,主要是各地初中生源增加,在普通高中学校出现“装不下”需要“渡峰”的情况下产生的。2007年以来,这种生源“高峰”一过,中职教育真实的萎缩状况就表现出来。教育部在2012年4月16日召开的年度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视频会议上,指出当前县域性的职业学校招生的难度很大,数量也很少。有的县职普比例失调,有的县每年中职招生不足百人,职普比达1:9。中职在2012年已经基本上免除了学生的学费,而且每年还有1500元生活补助。即便如此,中职的招生状况仍然令人堪优。
学生不愿意就读中职,使中职学校的招生难度令人难以想象。中职学校出钱买生源已经由“潜规则”变为“显规则”, 职业学校的老师在招生过程中的行到了丧失尊严的程度。行政主管部门对辖区内制定招生奖惩制度,学校对老师下达招生任务已经是地方的常规做法。但尽管如此,还是难以完成任务。浙江大学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张力跃的研究报考指出:“从产业结构的趋势看,我国产业界亟需数以千万计的技工人才,但家庭个人的有效教育需求更多的指向普通教育,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不相协调。”­­
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为经济建设服务,输送技能型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技能型人才紧缺背景下的政策目标。而学生及家长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个人的幸福,改变所处的社会地位,是追求子女今后有尊严的生活,有体面的劳动。
考察中职毕业生就业以后的劳动环境,我们则可看到家长不愿意把子女送到中职学校的原因。但目前对中职毕业生就业跟踪的调查并不多。从有关渠道反映的情况看,中职毕业生就业率的确很高,《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报告》显示,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学生数为659.05万人,就业学生数为636.40万人,平均就业率为96.56%。和大学生就业形势相比,中职生就业形势相对乐观,但其高就业率背后却是低就业质量。近些年媒体和网络上大量报道的 “血汗工厂”,就是中职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最好注脚。
血汗工厂一般都具有如下一些特征:(1)劳动时间长,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0个小时,有的工厂甚至加班到16个小时,节假日不休息。(2)劳动强度大。不仅仅指如煤矿工人等体力劳动强度大,而且是长时间流水作业,站着上班。(3)工作环境差。劳动保护条件差,车间不安装制冷、取暖设备。(4)工资标准低。富士康2010年发生年轻员工“十三连跳”的悲剧之后才开始增加工资。(5)企业员工多,食宿条件差,特别是住宿拥挤。除以上一些特征以外,各个企业侵害员工的违法行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是起薪低。据教育部抽样调查资料:71所被调查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有4205人起薪1000元以下,占就业学生比例9.78%;有20447人起薪介于1000元和1500元(含)之间,占比47.58%;有11581人起薪介于1500元和2000元之间,占比26.95%;有6781人起薪高于2000元,仅占15.78%。其次是稳定性差。据上海市对中职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就业2年时间内,有44%的学生更换单位,其中52%的毕业生在半年内就更换了工作。就业稳定性差的现象说明就业状况不能让就业者满足。三是劳动保险不到位。企业为已经就业并签合同的购买三险一金的不到52%,购买“五险一金”的仅仅只有四分之一。2010年5、6月间,富士康深圳龙华厂区年轻员工发生“十三连跳”悲剧之后,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当年6月底发布了《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指出农民工“工资收入水平较低、务工地房价居高不下”, “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欠薪时有发生、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发生率高等劳动权益受损问题,是其亟须解决的突出问题。”“情感、精神的强烈需求不能很好地满足”等等现象,这些都同样发生在中等毕业生身上。同年5-8月期间,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在内,来自两岸三地约20所高校的60多名师生对富士康在大陆位于深圳、南京、昆山、杭州、天津、廊坊、太原、上海、武汉等共7省市的12个厂区进行了实地调查。9-10月调研组发布《“两岸三地”高校富士康调查系列报告》,系统揭露了工人生产生活的真实情况,呼吁“切实保障工人权益,提高工人福利水平,使得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更加平衡和谐。”中国境内工人的就业环境,当然也同样是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环境。这类血汗工厂的大量存在,是中国家长不愿自己的子女就读职业学校的重要原因。刘精明教授在《国家、社会阶层与教育》这本书中对“教育与社会阶层位置的获得”作了非常深入地研究,可惜的是忽视了人们对在社会生活中是否能够获得体面劳动和人格尊严的预期,是影响人们接受地位教育而择校的这一主要因素。
写到这里,我要问:有谁愿意自己的孩子读了十多年书升学之后去这样的企业工作?

困境之二:穷人教育
一方面,中职学校招生难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意志与个人愿望的矛盾”,社会就业的低质量严重地影响家长择校的行为。另一方面,中职学校及其学生家庭在社会分层中的演变和社会就业中的歧视也导致了中职教育当前的困境。
对中职学生个体的“身份歧视”是相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人们眼中的地位,或者说社会尊重的程度而言。这里又要提到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与上世纪90年代以前毕业生的比较。过去中专毕业生不仅能够包分配到国家行政事业单位上班就业,而且其“身份”是“国家干部”,一旦参加工作,就加入到了组织或人事部门管理的范围 ,其“身份”便比一般平民要高,这种“特殊”或“特权”尽管是中国最腐朽的社会现象,但由于社会转型中政治改革的滞后,这种特权进一步被利益集团所固化,而且表现更加明显,因而也更被人们所珍视。到了90年代以后,特别是中专毕业生取消分配之后,读中专能够享受的这种特权也就没有了,就业也完全进入了市场。毕业生过去十分珍视的“档案”,现在也无关紧要了,中专毕业生的“身份”一下子掉了下来。正是因为其“身份”的下落,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人格也被人们所歧视。表现之一是在称谓上,初中毕业后,普通高中录取的是“优质生源”,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的招生文件中,这种提法已经司空见惯:“要确保招到优质生源”,或不让“优质生源流失”。相对而言,没有被普通高中录取的便是“劣质”生源。而事实是,中考出来的以文化成绩为主的分数,的确有高低之分,但这并不能代表一个学生个体素质的优劣。可是我们却习以为常地认同了,没能进入普通高中而被中等职业学校录取的学生就被认为是“差”生。这种歧视严重地影响着中职学生的人格尊严,影响着这些学生今后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表现之二,地方政府对中职学校的态度。尽管现在很多地方集中财力人力建设所谓“职教城”、“职教园”等等,对这种行为我不敢说地方政府是在作秀,“晒”政绩,而只要看看当地职业学校教师的工资福利水平和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即可。2012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财政性生均教育经费为1468.03元,只有普通高中的三分之一,为4362.73元。有的省市更少。如湖北,江苏、四川三省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教育经费分别是610.33元,965.23元,1099.19元,而普通高中生均教育经费分别是2199.08元,5213.14元,4084.40元。在工资方面,是公办学校的,只发基本工资,津补贴由学校自筹,民办学校就更没有。表现之三,社会就业歧视。李春玲的一份研究,对我国9类社会阶层的职业进行排名打分,根据排名对其在社会上的声望进行了分类,为“上层”、“上中层”、“中层”、“中下层”、“下层” 共五个层次。国家公务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上都属于社会的中上层。社会上层阶层职业岗位的招聘却对职业院校毕业生亮着红灯。请看《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2012年度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聘职位表》中,对各个岗位的报考资格就作了严格的“学历”限制:“本科以上 ”。应该说,公务员的考试,本不应该设置门槛,既然是考试,只要你能胜任就可以参加,否则,当年建筑公司的工人李瑞环、张百发就不可能进入公务员队伍,更不可能进入党和国家的领导阶层。可是到了现在,上层社会的职位,即使职业学校毕业生达到了能够胜任的水平,也不能进入!这是不是社会转型中中国人事制度在社会学意义上的一种“混变”?我们常常把德国、法国的职业教育作为我们的学习榜样,可是人家对各种类型学校的学生从来就没有歧视,从来就是“社会上的一切工作价值平等,所有学科的价值平等”,“普通教育文凭与技术教育文凭具有同等价值。”“国家和社会为每一个中职学生提供了平等的竞争条件和多种深造途径。”
家长对学校的选择,其实是对孩子未来的奠基。没有哪一个家长会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一个被社会歧视的学校去就读。于是,中职学校便顺理成章地变成了穷人学校!
中国社会的转型,中职教育的变化最为明显,尤其是中职学生家庭社会背景的底层化趋势日趋显现。在这个时期,基础教育阶段初中学校的升学考试(中考),其最大的功能就是按学生考试分数对学生进行筛选。因为进入普通高中实行“三限”(按:限分数、限人数、限学费)择校政策,在文化分数偏低的学生群中,学生家庭有钱的,可以通过出钱进入普通高中;学生家庭有权的,则可以写“条子”减免学费进入高中。只有城市平民和农民的子女,既无权力要求学校减免学费,又无能力向学校交纳高额学费。这些无权无钱家庭的孩子,就是中职学校寻找的招生对象。就读中职,成为穷人的孩子在就学方面的无奈选择。2007年9月11日***总理在北京师范大学看望免费师范生时讲了一席“穷人的教育学”,要让所有贫困家庭的子女都能上学,真正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温总理的讲话发表后,很多文章对温总理“穷人教育学”,都是从减免学费的角度来理解的,好像只要解决了穷人上学的问题,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其实,“穷人教育学”的内涵,不仅仅是穷人子弟有学上,能上学的问题,而且还有上学以后怎么学,学什么,学了能不能就业,能不能改变家庭命运的问题。这其中涉及到教育的公平问题、教育政策对穷人倾斜的问题,对穷人子弟的教育方式问题,还有底层劳动者平等就业、劳动者人格的尊严等等问题。所以我说,总理讲的“穷人教育学”是一个十分丰富而又严肃的课题。我们研究中等职业教育,实际上,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正是典型的穷人教育,中等职业学校是穷人就读的学校。把中等职业教育办好了,就是办好了穷人的教育。
总而言之,中职学校的招生困难,并不是学校自身的原因。中国社会转型发展到今天的阶段,“以人为本”已经成为时代精神的体现,无论中国经济的发展出现多么突出的技能型人才紧缺的问题,中国的职业教育再也不能为经济垫背,“为经济发展服务”,而是为了改变劳动者自身的状况,为劳动者人群创造体面的劳动和有尊严的生活。这就要求我们,首先是修改有关规定,无论行业与行业、城市与乡村、富裕与贫穷、领导与群众、老板与雇工,构建一个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格局。其次是对血汗工厂的治理。血汗工厂的存在,既是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更是阻碍文明发展的因素。进一步说,如果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容忍大量地所谓血汗工厂存在的话,则是一种社会的倒退。

出路选择:从无奈择校到自由选课
通过分数,金钱和权力,把一批初中毕业生,也是社会底层家庭的孩子排斥在普通高中的校门之外,这批孩子便无奈地进入了中等职业学校。隐藏在无奈背后的是社会对中职毕业生的歧视、就业质量的低下和家长对孩子未来生活的预期。前文已述,改变这种状况的根本途径是从学校外部消灭“血汗工厂”,从根本上消除就业歧视。但是,这在短时期内是无法改变的,我们现在可以做的,是在教育内部改革——整合高中教育,让这些孩子从无奈择校到自由选课。
整合高中教育,就是要纠正当前把初中毕业生过早分流,分别进入普通高中和职业中学的做法,在普通高中学校内增设职业教育课程,让所有的孩子平等自由地选择课程学习,自由地规划自己人生的未来,自愿选择是上大学继续深造还是即刻就业。整合高中教育,实行中职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一体化,在现阶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高中阶段的教育是人的一生从未成年走向成年的关键时期,也是青少年对自己未来人生规划重要的选择阶段,在这个时期把未成年人对未来生活的规划和选择,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人为地进行分离,这不仅不符合青少年成长的规律,而且是对一部分孩子享受地位教育权力的剥夺。不管我们今天把职业教育说得多么重要和高尚,但家长看到的是严酷的现实。另外,高中阶段仍然还是青少年的学习和发展的重要阶段,过早地让一部分学生分流到职业中学,将会使这一部分学生在心理上受到严重的损害,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孩子,他们会更加看不到自己未来向社会上层流动的希望。这些是我们当前的教育尤其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既然家长和学生不愿意就读中职,教育就应该尊重他们选择的权力,创造一个普通高中与中职融合的校园。
第二,当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的普通高中办学模式单一,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诟病,因此高中教育的多样化已经明确写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而让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融合就是解决高中多样办学的重要途径。我国现在很多高中课程改革走在前面的学校,其选修课程已经琳琅满目,有的多到几十门,几百门,其专业和学科的设置远比现在一些中等专业学校丰富,而且在教法与学法都具有创新性。比如,北京十一学校开设的选修课程达到200多门,特别是与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设置的专业如艺术、技术课程等基本相似。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把孩子再分流到其他专门的“职业”学校去了。如果说学了一门技术就是今后“职业”的话,那么哪一门学科不是“职业”呢?
第三,从当前中职学校的情况来看,更有必要实行高中教育的整合。我们说,普通高中办学模式单一,它的目标是单一的考试。那么中职学校也同样存在办学单一的问题,它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纯粹的“工匠”!如果这所学校是以理工专业为主的话,学校除了对学生开设职业素养等德育课程以外,对语言,对艺术,对其他方面的课程基本没有开设。国家对中职学校的技能教育十分重视,包括对中职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等,但是,同样是高中阶段的教育,为什么中职学校就不要综合素质了?这也许是中职教育课程设置要求上的问题,或者是中职学校这方面的教师缺乏。但是从中职学校毕业的学生就可以不要这方面的修养吗,就应该是没有人文素养的工匠吗?难道我们所推进的素质教育不包括中职教育?我们贯彻十八大精神,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更应该把普通高中和中职整合而不是分离。
第四,从教学资源状况来看,普通高中和中职教育整合,更加有利于现有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目前国家公共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明显偏向于普通高中,对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显然是不公,从这个角度来看中职也应该与普高融合。目前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人数尽管在不断减少,但高中仍然还是一个稳定的发展时期,高中学校缺少实训设备和实习场地是一个普遍现象。而中职学校却在大幅度萎缩,不少地方建设的新校刚刚竣工就空置,实训设施大量闲置,浪费性实在太大,让人痛心!将普通高中和中职整合,既充分利用了教育教学资源,避免了浪费,又能解决对中职教育投入的失衡,何乐而不为?
最后,我想说的是,高中整合,将中职与普通高中融合之后,是否会减少技能人才的供给而影响经济的发展?我的回答是:(1)教育应该以人为本,首先考虑的是人的发展,而不能把经济的发展作为目标。(2)在高中阶段学生生源不变、高等学校招生数量不变的情况下,高中整合之后并不会改变技能型人才的市场供给,只会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3)因为经济结构转换而缺乏的技能性人才,只靠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企业或行业应该举办自己的培训学院。比如富士康在内地的员工超过百万而不举办技能培训院校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其实在20年前许多行业都有自己的人才培养学校,教育部门把很多事情都揽到自己的怀中并不是上策。
2013-06-11

Admin
Admin

帖子数 : 713
注册日期 : 13-11-21

http://cqnee.5d7d.net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