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星寒:一位小学教师眼中的真实中国教育
萧星寒:一位小学教师眼中的真实中国教育
我的观察和思考告诉我:中国小学教育绝不像有些人所唾骂的那样一无是处;我并不否认小学教育存在问题,但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一直在努力。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我所在小学位于重庆一个郊县下边的山区小镇,非常偏远。偏远到什么程度呢?一,镇上只有一家国家银行,即中国农业银行;二,除了邮局,镇上没有任何快递。
我1996年参加工作,辗转于几个农村乡镇小学,一直在教学第一线工作。因此,得以亲自参与、见证了小学教育在这十六年里的全部变化。
之所以强调以上两点,是因为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试图以亲历者与见证者的身份对于小学教育的现状进行描述。我所写的,必定是我亲眼见到的,亲耳听到的,亲自分析和思考的。
我的观察和思考告诉我:中国小学教育绝不像有些人所唾骂的那样一无是处;我并不否认小学教育存在问题,但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一直在努力。
一、小学的硬件建设
校舍的残破很能打动人心。早在2002年,国家教育部进行了“两基普实”的检查。一大批老旧教学楼得到维修,一大批新教学楼得到修建。从结果看,学校的硬件建设基本达标,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完成,普及实验教育的效果一般,而在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是走过场,但不是完全没有收获。比如,当时我所在的学校在清理文盲名单时,发现有一个11岁的山区女孩没有读书,学校马上动员她来上学。
第二次大规模校园改造发生在2009年前后,这一次是危旧校园建筑改造。经过这两次大规模改造,现在即使是最偏远的乡镇,都会有漂亮的学校。
建筑是外壳,里面还得有东西才行。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功能室的建立。实验室、图书室、电脑室、音乐室等等都相继建立并运作起来。2010年,本县70%的学校铺设了塑胶操场。2012年,本县100%的小学建好了“班班通”。从那以后,乡镇小学的孩子也能享受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丰富的教学资源。
因此,目前在硬件建设上,农村乡镇小学与城市小学的差距缩得很小。
二、师资现状
1996年,所有在职民办教师无条件转正。2002年前后,一批大龄教师被动员退休,为新教师腾位置。2004年前后,对代课教师进行清理,符合条件经过考试合格的,招聘为正式教师。经过这样三次大的清理,民办教师问题全部解决,代课教师成为历史名词,目前在编在岗的全部为学历达标的正式教师。
教学是个良心活儿。也就是说,这事儿认真干,24小时不够,不认真干,8个小时也嫌多。一般印象是,老教师认真而年轻教师马虎。事实是,这事儿与年龄无关。我观察到,在50后60后的教师群中,也有极其不认真的教师,而70后80后中,认真教学的占了多数。
现在提倡教师终身学习,小学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学习的机会还是很多的。网络发达之后,乡镇小学的教师甚至能直接参加教育部组办的国家级培训。当然,这也是个良心活。你能学到多少,取决于你付出了多少。有必要特别表扬一下那批50后60后的老教师。他们原本对电脑一窍不通,但是他们愣是执著地向年轻教师 学习。
我刚工作的那会儿,教师的调动特别频繁。因为调动的权力在校长手里,所以“通关系走后门”的现象特别严重。后来,教师调动的权力收回到县教委,教师在各个学校随意调动的现象才告结束。再后来,建立了乡镇教师到县城工作的考调机制,普通教师也能凭自己的实力考进县城工作。这对普通教师有好处,但对于乡镇学校来说,却意味着人才的必然流失。
三、学生的情况
首先强调,我工作十六年来,没有见过任何小学学生因为任何原因辍学。义务教育的普及,在中国做得真是非常彻底。而这一点,往往被教育的批判者所忽视。
其次,“贫穷而好学”是给农村和山区孩子贴的非常不准确的标签。小学孩子千差万别,其丰富性超过“砖家”们的想象和蜻蜓点水似的调研。不管是90后还是00后,你总能遇到读书极其认真的孩子,也能见识与之完全相反的情况。
就硬件建设和师资配备的情况而言,现在的小学生处于历史最高水平。我小学毕业后唯一能去的地方就是附近的一所中学,而现在的小学毕业生,可以到本地中学、附近的几所中学、重庆市区中学还有邻县一所知名度很高的私立中学就读。当然,对于本地中学而言,这意味着优秀生源的流失,然而对于学生来说,却意味着更多的选择。
四、教育改革
应试教育是教育批判者的重点攻击对象,似乎应试教育罪大恶极,千刀万剐之后还要挫骨扬灰。而且,对于应试教育的批判已经从专家泛化到了所有的人。现在,任何人都可以跳出来痛骂教育和教师,好像骂教育骂教师就天然正确,好像骂了教育骂了教师他马上就高尚、文明、素质起来了一样。
真是这样吗?
显然不是。
其一,应试教育肯定有它的优点。
其二,我们一直在努力改进。
据老教师回忆,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有教改的说法。文革初期,教师作为臭老九被打倒,学生不上课;文革中后期,教师组织学生上山采茶,下河捕鱼,还是不上课。改革开放以后,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逐渐恢复。但这时候,教师群中民办教师比例非常之大。我听说民办教师里有小学都没有毕业的,还有的民办教师头天晚上听自己的丈夫讲,第二天就去上课的。教师素质如此,你能指望他什么?
我参加工作不久,就迎来了全社会从上到下对于中国教育全方位的批判。于是,从1998年开始,各种形式的教改铺天盖地的展开了。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真有“群魔乱舞”的感觉。哪个专家要讲座,去听;哪个学者要授课,去学;哪儿出了本教育理论专著,去研究谈论。然而,我是越学越糊涂。“不听专家讲,我还知道怎么上课;听了专家讲,我反而不知道怎么上课了。”当时,很多一线教师和我一样的迷惘。
这种混乱的状况一直持续到2004年后才基本结束。现在想来,那些所谓的专家,理论或者比一线教师丰厚,学识或者比一线教师渊博,但他们长期远离教育第一线,根本不知道现在的学生是什么样子,根本不知道现在的课堂是什么样子,根本不知道现在的教育是什么样子。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这次全社会参与的教改也是有收获的,至少素质教育这个名词深入人心了。每年颁发诺贝尔的时候,是个中国人就会嘀咕:瞧,又没有中国人,这就是不搞素质教育的结果啊。
不过,对于教师群体的改变是真实有效的。老教师们接受的是应试教育,长期以来也是进行的应试教育,应试教育也曾经给他们带来很多荣誉,想要他们一下子放弃应试教育,你觉得可能吗?但是,他们确确实实在学,确确实实在改变,这一点,我在日常工作有真切的体会。至于年轻教师,求学时大多处于应试教育往素质教育转变的时期,对于教育要搞素质教育有亲身体会。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素质教育还普及不了呢?
原因之一是学校确实开始进行素质教育,但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是电视电影那种戏剧性的转变。由于思维惯性,人们对于教育的观点和看法往往还停留在10年以前。著名作家易中天最近又大批了一次教育,我发现他对于学校的观点和看法还停留在上个世纪60年代。
原因之二是我们都忘了,教育不光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还有学生和家长,而且他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往往比学校和教师更重要。学校要搞素质教育而学生家长反对,这种新闻你听过吗?你肯定没有,因为新闻不会播报。最近,我所在的学校,因为幼儿园不教生字,被家长告了一次,因为搞大课间活动,又被家长告了一次。
事实上,2005年之后,教改并没有偃旗息鼓,而是在反思前一阶段教改成功与失败之处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新的课改方向:摒弃富丽繁华,注重课堂实效。教学实践证明,这一方向是正确的。
同时,其他课程也纳入了教改范畴。以体育为例,每周从两节课增加到四节课,广播操扩大为大课间活动,包括广播操、自编操、韵律舞、自由活动等内容,时间总计40分钟,充分保证了每个学生每天的活动锻炼时间。同时,全体教师全程参与,对教师自己,也有好处。
五、一些热门问题的自问自答
1. 关于体罚与变相体罚
体罚与变相体罚的现象一直就存在,从来没有消失过。一个悖论是:越是认真的教师,越容易体罚学生。当然,我不会为体罚事件中的教师开脱。犯了错,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我想说的是,国家在这件事情上,应该有更大更多的作为。
前年,本县某个小学,一个教师扇了学生耳光,学生家长不满意,找了五六个人来到学校,将该教师打成重伤。先后来了两家媒体报道此事,一家媒体只报道了事情的前半段:教师一口气“教育”了学生五耳光;另一家媒体只报道了事情的后半段:家长不满,把教师打进医院。所有的舆论都偏向家长,觉得教师该打。最后的处理结果是:教师挨了处分,而家长啥事没有。此事一公布,全县教师哗然,纷纷哀叹:世界上只有《未成年人保护》,没有《家长保护法》,更没有《教师保护法》啊。
2. 关于收费补课
教师的社会地位从来就不高。讲穷教师在菜贩子那里遭到奚落,几乎是每个老教师都有的段子。自从有乱收费和收费补课等现象之后,对于教师的咒骂就更加恶毒和下贱了。
且不要忙着咒骂了。实际情况是,收费补课确实存在,但是1)收费补课主要存在于县城和市区学校,尤其是重点知名学校。2)部分家长确实有补课的需要。但结果是,部分城市教师的行为给全体教师带来了无法解释的恶名,全体教师被抹黑,被痛斥,被辱骂。
就本县而言,收费补课有五六年的历史,从2008年起,县教委对乱收资料费、收费补课等现象进行了大力整治,处分了几个敢于顶风作案的教师之后,收费补课等现象已经绝迹。有补课需要的家长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去学,目前县里的私立学校一片繁荣。但是,对于公办教师的咒骂仍然在继续,这也是某种惯性吧。
3. 关于教师的工作压力
前一段时间,有个教师自杀了,留下遗书说因为工作压力太大了。舆论显得非常奇怪,都说教师能有什么压力,根本没有同情的。那么教师工作真的没有压力吗?
教师工作真的有压力,而且很大。
有一个统计表明,55%以上的教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小学教师高于中学教师,乡镇教师高于城市教师,男教师高于女教师。所以你看,我是乡镇小学男教师,位于链条的最底端,能保持心理健康我就要烧高香了。
那这么高的心理疾病率(其实还有生理上的,各种教师专有职业病)源自哪里呢?自然是工作方面的压力。具体的工作我就不说了,没有当过教师的人听了也不会明白,至于这么辛苦年薪还不到4万这种事情我也不会到处乱讲的。一句话,当教师的工作压力,不逊于任何其他职业。
六、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乡教育的差距在拉大。硬件建设上,城市和农村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但是,1)师资的差距在拉大。乡镇学校成了城市学校的教师培训基地,优秀的乡镇学校教师会被城市学校挖走。2)生源的差距在拉大。重视子女学习的家长都会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城市学校去,而这样的学生往往是最优秀的。
2,素质教育尚未真正深入人心。虽然都在提素质教育,但什么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很多人心里都没有数。比如,为了反对应试教育,就要求取消考试。这种把考试等同于应试教育的观点是极端错误。
3,学校教育万能论的观点依然流行。事实上,教育的力量并非是无穷的,而且,教育可不光是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把教育的责任一股脑地全推给学校是不恰当的。
4,媒体对教育和教师肆无忌惮的妖魔化。看过一期普法栏目,运用拍摄恐怖电影的手法来,讲述某学生因为被教师体罚而自杀的故事:不断地闪回,摇动的 镜头,孩子声嘶力竭的呼喊,突如其来的爆音,主持人在一旁喋喋不休地痛诉“老师老师”而不是X老师的罪恶。但是,整个节目只有家长的一面之词,根本没有教师一方的镜头。记者以自己明显偏颇的判断,取代了法院的调查和结论,最后给观众的印象就是全体教师都该拖出去枪毙。现如今,像这样的新闻比比皆是。这种对教育和教师无底线的妖魔化,不但丑化了教育,而且伤了教师的心。我并不是反对揭露教育的黑幕,我反对的是站在无敌的道德至高点上,无视教育的进步,对整个教育进行不分良莠的炮轰。
七、总而言之
有一所重庆的小学,学生上午按照课表正常上课,下午根据自己的喜好,在数十节课中选修。“六年影响一生”,是他们的办学理念。
有一所小学,提出了“培养有民族根基和世界眼光的中国人”的教育目标。他们有好几门课程实现了双语教学。
在这样的小学读书,完全是一种享受。事实上,重庆市的各个小学都在探索自己的教育之路:国学、书法、田园、悦读、科学、绿色……千篇一律的教育模式早成为了过去,追求个性,追求变革,注重素质的提升,注重品质的培养,已经成为共识,并正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之中。
当然,上述小学走在了教育改革的最前沿,起到了示范引领的重要作用。对于更多的普通小学而言,他们看到了方向,看到了目标,更看到了希望。
我偏居一隅,主要观察到了本县的小学教育变迁。我相信,本县教育的变迁是重庆教育的一个缩影,我同时也注意到了重庆教育的变迁,而重庆教育的变迁又是整个中国教育的缩影。这些变迁告诉我:为了孩子,为了学生,国家和教师一直在努力。
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够被看到,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够被认可,更希望我们的努力在将来结出丰硕的果实。
(本文原题为: 我们一直在努力——一位小学教师眼中的真实中国教育)
文章来源:《经略》第18期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我所在小学位于重庆一个郊县下边的山区小镇,非常偏远。偏远到什么程度呢?一,镇上只有一家国家银行,即中国农业银行;二,除了邮局,镇上没有任何快递。
我1996年参加工作,辗转于几个农村乡镇小学,一直在教学第一线工作。因此,得以亲自参与、见证了小学教育在这十六年里的全部变化。
之所以强调以上两点,是因为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试图以亲历者与见证者的身份对于小学教育的现状进行描述。我所写的,必定是我亲眼见到的,亲耳听到的,亲自分析和思考的。
我的观察和思考告诉我:中国小学教育绝不像有些人所唾骂的那样一无是处;我并不否认小学教育存在问题,但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一直在努力。
一、小学的硬件建设
校舍的残破很能打动人心。早在2002年,国家教育部进行了“两基普实”的检查。一大批老旧教学楼得到维修,一大批新教学楼得到修建。从结果看,学校的硬件建设基本达标,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完成,普及实验教育的效果一般,而在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是走过场,但不是完全没有收获。比如,当时我所在的学校在清理文盲名单时,发现有一个11岁的山区女孩没有读书,学校马上动员她来上学。
第二次大规模校园改造发生在2009年前后,这一次是危旧校园建筑改造。经过这两次大规模改造,现在即使是最偏远的乡镇,都会有漂亮的学校。
建筑是外壳,里面还得有东西才行。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功能室的建立。实验室、图书室、电脑室、音乐室等等都相继建立并运作起来。2010年,本县70%的学校铺设了塑胶操场。2012年,本县100%的小学建好了“班班通”。从那以后,乡镇小学的孩子也能享受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丰富的教学资源。
因此,目前在硬件建设上,农村乡镇小学与城市小学的差距缩得很小。
二、师资现状
1996年,所有在职民办教师无条件转正。2002年前后,一批大龄教师被动员退休,为新教师腾位置。2004年前后,对代课教师进行清理,符合条件经过考试合格的,招聘为正式教师。经过这样三次大的清理,民办教师问题全部解决,代课教师成为历史名词,目前在编在岗的全部为学历达标的正式教师。
教学是个良心活儿。也就是说,这事儿认真干,24小时不够,不认真干,8个小时也嫌多。一般印象是,老教师认真而年轻教师马虎。事实是,这事儿与年龄无关。我观察到,在50后60后的教师群中,也有极其不认真的教师,而70后80后中,认真教学的占了多数。
现在提倡教师终身学习,小学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学习的机会还是很多的。网络发达之后,乡镇小学的教师甚至能直接参加教育部组办的国家级培训。当然,这也是个良心活。你能学到多少,取决于你付出了多少。有必要特别表扬一下那批50后60后的老教师。他们原本对电脑一窍不通,但是他们愣是执著地向年轻教师 学习。
我刚工作的那会儿,教师的调动特别频繁。因为调动的权力在校长手里,所以“通关系走后门”的现象特别严重。后来,教师调动的权力收回到县教委,教师在各个学校随意调动的现象才告结束。再后来,建立了乡镇教师到县城工作的考调机制,普通教师也能凭自己的实力考进县城工作。这对普通教师有好处,但对于乡镇学校来说,却意味着人才的必然流失。
三、学生的情况
首先强调,我工作十六年来,没有见过任何小学学生因为任何原因辍学。义务教育的普及,在中国做得真是非常彻底。而这一点,往往被教育的批判者所忽视。
其次,“贫穷而好学”是给农村和山区孩子贴的非常不准确的标签。小学孩子千差万别,其丰富性超过“砖家”们的想象和蜻蜓点水似的调研。不管是90后还是00后,你总能遇到读书极其认真的孩子,也能见识与之完全相反的情况。
就硬件建设和师资配备的情况而言,现在的小学生处于历史最高水平。我小学毕业后唯一能去的地方就是附近的一所中学,而现在的小学毕业生,可以到本地中学、附近的几所中学、重庆市区中学还有邻县一所知名度很高的私立中学就读。当然,对于本地中学而言,这意味着优秀生源的流失,然而对于学生来说,却意味着更多的选择。
四、教育改革
应试教育是教育批判者的重点攻击对象,似乎应试教育罪大恶极,千刀万剐之后还要挫骨扬灰。而且,对于应试教育的批判已经从专家泛化到了所有的人。现在,任何人都可以跳出来痛骂教育和教师,好像骂教育骂教师就天然正确,好像骂了教育骂了教师他马上就高尚、文明、素质起来了一样。
真是这样吗?
显然不是。
其一,应试教育肯定有它的优点。
其二,我们一直在努力改进。
据老教师回忆,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有教改的说法。文革初期,教师作为臭老九被打倒,学生不上课;文革中后期,教师组织学生上山采茶,下河捕鱼,还是不上课。改革开放以后,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逐渐恢复。但这时候,教师群中民办教师比例非常之大。我听说民办教师里有小学都没有毕业的,还有的民办教师头天晚上听自己的丈夫讲,第二天就去上课的。教师素质如此,你能指望他什么?
我参加工作不久,就迎来了全社会从上到下对于中国教育全方位的批判。于是,从1998年开始,各种形式的教改铺天盖地的展开了。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真有“群魔乱舞”的感觉。哪个专家要讲座,去听;哪个学者要授课,去学;哪儿出了本教育理论专著,去研究谈论。然而,我是越学越糊涂。“不听专家讲,我还知道怎么上课;听了专家讲,我反而不知道怎么上课了。”当时,很多一线教师和我一样的迷惘。
这种混乱的状况一直持续到2004年后才基本结束。现在想来,那些所谓的专家,理论或者比一线教师丰厚,学识或者比一线教师渊博,但他们长期远离教育第一线,根本不知道现在的学生是什么样子,根本不知道现在的课堂是什么样子,根本不知道现在的教育是什么样子。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这次全社会参与的教改也是有收获的,至少素质教育这个名词深入人心了。每年颁发诺贝尔的时候,是个中国人就会嘀咕:瞧,又没有中国人,这就是不搞素质教育的结果啊。
不过,对于教师群体的改变是真实有效的。老教师们接受的是应试教育,长期以来也是进行的应试教育,应试教育也曾经给他们带来很多荣誉,想要他们一下子放弃应试教育,你觉得可能吗?但是,他们确确实实在学,确确实实在改变,这一点,我在日常工作有真切的体会。至于年轻教师,求学时大多处于应试教育往素质教育转变的时期,对于教育要搞素质教育有亲身体会。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素质教育还普及不了呢?
原因之一是学校确实开始进行素质教育,但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是电视电影那种戏剧性的转变。由于思维惯性,人们对于教育的观点和看法往往还停留在10年以前。著名作家易中天最近又大批了一次教育,我发现他对于学校的观点和看法还停留在上个世纪60年代。
原因之二是我们都忘了,教育不光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还有学生和家长,而且他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往往比学校和教师更重要。学校要搞素质教育而学生家长反对,这种新闻你听过吗?你肯定没有,因为新闻不会播报。最近,我所在的学校,因为幼儿园不教生字,被家长告了一次,因为搞大课间活动,又被家长告了一次。
事实上,2005年之后,教改并没有偃旗息鼓,而是在反思前一阶段教改成功与失败之处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新的课改方向:摒弃富丽繁华,注重课堂实效。教学实践证明,这一方向是正确的。
同时,其他课程也纳入了教改范畴。以体育为例,每周从两节课增加到四节课,广播操扩大为大课间活动,包括广播操、自编操、韵律舞、自由活动等内容,时间总计40分钟,充分保证了每个学生每天的活动锻炼时间。同时,全体教师全程参与,对教师自己,也有好处。
五、一些热门问题的自问自答
1. 关于体罚与变相体罚
体罚与变相体罚的现象一直就存在,从来没有消失过。一个悖论是:越是认真的教师,越容易体罚学生。当然,我不会为体罚事件中的教师开脱。犯了错,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我想说的是,国家在这件事情上,应该有更大更多的作为。
前年,本县某个小学,一个教师扇了学生耳光,学生家长不满意,找了五六个人来到学校,将该教师打成重伤。先后来了两家媒体报道此事,一家媒体只报道了事情的前半段:教师一口气“教育”了学生五耳光;另一家媒体只报道了事情的后半段:家长不满,把教师打进医院。所有的舆论都偏向家长,觉得教师该打。最后的处理结果是:教师挨了处分,而家长啥事没有。此事一公布,全县教师哗然,纷纷哀叹:世界上只有《未成年人保护》,没有《家长保护法》,更没有《教师保护法》啊。
2. 关于收费补课
教师的社会地位从来就不高。讲穷教师在菜贩子那里遭到奚落,几乎是每个老教师都有的段子。自从有乱收费和收费补课等现象之后,对于教师的咒骂就更加恶毒和下贱了。
且不要忙着咒骂了。实际情况是,收费补课确实存在,但是1)收费补课主要存在于县城和市区学校,尤其是重点知名学校。2)部分家长确实有补课的需要。但结果是,部分城市教师的行为给全体教师带来了无法解释的恶名,全体教师被抹黑,被痛斥,被辱骂。
就本县而言,收费补课有五六年的历史,从2008年起,县教委对乱收资料费、收费补课等现象进行了大力整治,处分了几个敢于顶风作案的教师之后,收费补课等现象已经绝迹。有补课需要的家长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去学,目前县里的私立学校一片繁荣。但是,对于公办教师的咒骂仍然在继续,这也是某种惯性吧。
3. 关于教师的工作压力
前一段时间,有个教师自杀了,留下遗书说因为工作压力太大了。舆论显得非常奇怪,都说教师能有什么压力,根本没有同情的。那么教师工作真的没有压力吗?
教师工作真的有压力,而且很大。
有一个统计表明,55%以上的教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小学教师高于中学教师,乡镇教师高于城市教师,男教师高于女教师。所以你看,我是乡镇小学男教师,位于链条的最底端,能保持心理健康我就要烧高香了。
那这么高的心理疾病率(其实还有生理上的,各种教师专有职业病)源自哪里呢?自然是工作方面的压力。具体的工作我就不说了,没有当过教师的人听了也不会明白,至于这么辛苦年薪还不到4万这种事情我也不会到处乱讲的。一句话,当教师的工作压力,不逊于任何其他职业。
六、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乡教育的差距在拉大。硬件建设上,城市和农村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但是,1)师资的差距在拉大。乡镇学校成了城市学校的教师培训基地,优秀的乡镇学校教师会被城市学校挖走。2)生源的差距在拉大。重视子女学习的家长都会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城市学校去,而这样的学生往往是最优秀的。
2,素质教育尚未真正深入人心。虽然都在提素质教育,但什么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很多人心里都没有数。比如,为了反对应试教育,就要求取消考试。这种把考试等同于应试教育的观点是极端错误。
3,学校教育万能论的观点依然流行。事实上,教育的力量并非是无穷的,而且,教育可不光是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把教育的责任一股脑地全推给学校是不恰当的。
4,媒体对教育和教师肆无忌惮的妖魔化。看过一期普法栏目,运用拍摄恐怖电影的手法来,讲述某学生因为被教师体罚而自杀的故事:不断地闪回,摇动的 镜头,孩子声嘶力竭的呼喊,突如其来的爆音,主持人在一旁喋喋不休地痛诉“老师老师”而不是X老师的罪恶。但是,整个节目只有家长的一面之词,根本没有教师一方的镜头。记者以自己明显偏颇的判断,取代了法院的调查和结论,最后给观众的印象就是全体教师都该拖出去枪毙。现如今,像这样的新闻比比皆是。这种对教育和教师无底线的妖魔化,不但丑化了教育,而且伤了教师的心。我并不是反对揭露教育的黑幕,我反对的是站在无敌的道德至高点上,无视教育的进步,对整个教育进行不分良莠的炮轰。
七、总而言之
有一所重庆的小学,学生上午按照课表正常上课,下午根据自己的喜好,在数十节课中选修。“六年影响一生”,是他们的办学理念。
有一所小学,提出了“培养有民族根基和世界眼光的中国人”的教育目标。他们有好几门课程实现了双语教学。
在这样的小学读书,完全是一种享受。事实上,重庆市的各个小学都在探索自己的教育之路:国学、书法、田园、悦读、科学、绿色……千篇一律的教育模式早成为了过去,追求个性,追求变革,注重素质的提升,注重品质的培养,已经成为共识,并正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之中。
当然,上述小学走在了教育改革的最前沿,起到了示范引领的重要作用。对于更多的普通小学而言,他们看到了方向,看到了目标,更看到了希望。
我偏居一隅,主要观察到了本县的小学教育变迁。我相信,本县教育的变迁是重庆教育的一个缩影,我同时也注意到了重庆教育的变迁,而重庆教育的变迁又是整个中国教育的缩影。这些变迁告诉我:为了孩子,为了学生,国家和教师一直在努力。
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够被看到,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够被认可,更希望我们的努力在将来结出丰硕的果实。
(本文原题为: 我们一直在努力——一位小学教师眼中的真实中国教育)
文章来源:《经略》第18期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