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亮:哟,三十岁(寒假工作总结)
何亮:哟,三十岁(寒假工作总结)
回了一趟盛景天下,整整一个月没过来过了,地上积了一层灰,门口有某位阿叔阿婶的小宠撇下的干透了的黄金,广告板翘了边,除此之外,没看到有什么异样。之后在北城天街书店我开始寻思如何写这篇总结,首先蹦出来的是标题,这倒是一个惯例,标题就是由头,然后我可以尾随着它铺排些个文字。最近有一期《锵锵三人行》,许子东讲到索契的开幕式,一旁的马未都说:“俄罗斯底子太厚,随便弄点儿什么就能成。”我也就觍着脸说,自己平时底子不薄,几百条140字的微博在那儿记录着每日所思所感,所以要“倒行逆施”——因为语文老师教育我们一般最后加标题——也不是特难的事情。
我先把圈子兜大一点,一年前的寒假,也就是2013年的1月份我在干嘛呢?这个不难回忆,我甚至在这段时间还老喜欢把它挂在嘴边,年前在金科英豪跟俩高三的磨来磨去,不过主要是我自己被折磨得厉害——学生跟我不匹配,机构往往在面上说安排匹配的老师,但实际上他们能够腾挪的空间不大,对于没有常规部队(也就是全职教师)的机构来说,这就几乎成了撞大运,在58或者赶集上一搜,于是立马有人成了灭火队员,至于合不合适就另说了,先上起来再说。然后我顺势往前再想了一年,2012年的1月份,这也不难回忆,在南岸区弹子石的书风苑,我当时把它叫做“七日特训”,收入极低、教得极累跟现在的百分百有的一比,不过作为这种高强度、假期作息的开山之作,仍然是有其价值的,它很重要。接着我试图再往前倒一年,2011年1月份,就怎么也想不起来了。有意思的是,从06年大学毕业之后到2010年的1月份,每个假期我都知道自己的所在,唯独2011年1月份好像是一个间隔号,将前后隔成了两段,颇值得玩味。
年前的工作结束在29号,本来百分百是打算弄到30号的,不过好像老师们意见太大,就只好作罢了。我在那儿等着主管发过年钱——年前的工资结算,然后到手了一大堆50元面额的,寒酸至极。当然这不能完全怪机构,她自己上午取钱的时候银行的人说只有这样的票子。不过像这样一种工资发放,尤其再跟机构的总体规格一匹配,还是觉得瞬间走向高大上的背面去了。忙活了十天,其间不乏被坑惨了的一外熊晋的那个案例,2000块钱还差一点,我苦笑着跟主管开玩笑说,在你们这儿打工让我少挣了大概1000块钱。之后她就跟我大吐苦水,各种不易,各种顾客的家境贫寒等等。其实我也没那么的一大俗,只不过是变相地对她的一些做法表示点不满。我在微博里写道,支撑着我每天对它还有些期待的是一外的吴思佳,这个女孩子让我觉得可以全身心地投入而不去计较什么时间长短、收入高低,这样一种“入戏”是不多见的,说明“匹配度高”,如果用机构的那套术语的话。例如相较于高一的杨婷宇跟更早的张勇,她不会提醒我,好像这个是不考的吧。这是我觉得最难受的事情,如格式、如规范,在高度的应试化体系下被雨打风吹去了,只有那个空空是重要的,只要能够得出一个正确的数值,其余的我们一概不论。这不是我想讲的课,这样讲我也觉得会很痛苦,因为它功利性太强了,太干巴巴了,全是做题套路、技巧的灌输,味同嚼蜡。而到了吴思佳这里,刚开始我担心不够“补课味”或者说“应试味”,就没把很多我希望斜出去一脚的东西给弄进去,全是考点来去,但后来我们是越来越“慢”了——这当然是我所操控的。例如上册最后一单元的燃料,书本配图有一张海上气田(或者是油井,我不是很有把握,见下图),正巧那时候我也带着江红伟的高二有机化学,于是我就翻到那书的封面,问吴思佳这是个什么。这是完全不考的,但我觉得却是有意思的,既能让学生觉得有趣,也让我觉得有趣,因为这是我临时想到的,是新发现。初三的孩子还能保留着这样的“非应试化”的东西,我觉得我们应该去加以保护,而不是继续做这个制度的帮凶,继续摧花不断。按照百分百的思路,我们大可以不这样自自然然地进行,可以把东西变成一套套死记硬背的东西,她还试着“帮”我抽背了一把,结果情况很糟。虽然在她的面前我满口答应加强背诵之类的,但这实在不是我的节奏,我做不来,也做不好。两年前在弹子石我曾经跟高一的杨爽爽说,如果是这样补课,那我们干脆就让你背书我抽背算了。其实这就是语文跟英语的“随文学习”——我们不空降什么理论体系,而是你根据文本上的东西一点点的积累,适时进行归纳和衍伸。这是更高级的一种方式,也不是很多老师所擅长的方式,但这是我的方式。事实证明结果不坏,小姑娘最后说把所有剩下的物理课时都给我的化学——说是物理听不懂,没什么比这更好的了。而机构那边也说,你就一直带下去吧。我估摸着应该是对她有一些启发的:我为什么能呢?其实说到底,是因为这样自然。
高中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封面
初中化学上册(2012年改版前的版本)第134页
年后的杨婷宇是一个让我觉得说之不尽的话题。这姑娘的多义性比同为高一且都是十八中的段瑜有趣得多。杨婷宇有非常不“应试”的一面,她完全不能跟别的孩子一样五道五道地一口气做完再来,而总是“信马由缰”一样,做到一个选项就念到一个选项。刚开始我不太喜欢她这样干,因为这样的话,对我来说有点累,我得像一个同声传译那样,持续听她讲的东西,生怕半点拉下,就构不成我对她思路的精准把握了。但尝试了一两次引导,比如,我说“选择题1至5”,这孩子还是照旧一个一个选项地念了下去,我就不打算去干涉了。一方面,哪种更好,我不是专家不好妄下定论,另一方面,即使我的思维有点跟不上趟,这姑娘也不太在意,她好像更像是享受那个过程,就是在我面前自言自语的过程,那我就干脆让她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好了。这样的一种东西让我觉得她像是另一个体制过来的,后来交流发现好像她确实有在成都学习的经历,或许跟这个有关。但同时,她也有非常“应试”的一面,比如她会疑惑说:“这东西不考的吧。”“我们老师好像从来没提过。”到底我们应该说什么,这是个好问题,也是个非常难以回答的问题。我相信分歧极大。如果本着新课程的理念去回答,诸如“阅读这样的材料让你对科学的发展有什么认识”就是值得大谈特谈的,而如果是本着应试的理念,这种东西就成了“故意弄来骗你们钱的”。于是我开始玩一个杂技,其实一直在玩,就是电影《太行山上》我能记得住的唯一一句台词,阎锡山说“在三个鸡蛋上跳舞,踩破哪个都不行”,我是在应试化跟新课程之间寻找着艰难的平衡,如果可能,我希望在任何时候让天平往新课程去偏。哪怕是跟学生产生一些文化冲突,让他们惊愕,我觉得这也是好的。结课的时候她跟我聊了一通对学习、学校的看法,而且不是三言两语,我觉得这也透出了她对我的信任,我教了一些干货,但不多,没有在那些技巧上大量地磨来磨去,我想能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恰恰是我对那些他们从来上课没提到过的东西的阐释。而这样一些东西在弥补我在应试套路、技巧熟练程度上的不足,两相博弈的结果还是让这孩子开学能继续跟我学下去。结局依然不错。
从本文的标题上看,这篇文章是自己刚进入而立之年的一个备忘录,在北城天街书架前游荡的时候我问自己:“三十岁意味着什么?”年前参加了老友的婚礼,而另一位老友才获得提拔好歹也是个“主任”,我想我也应该是在往下一个阶段演进的,这时候的课跟自己二十啷当岁上的课应该不同,而且是本质的不同。前文提到的分隔线是将我东奔西跑跟驻足重庆的日子进行了分隔,不过那之后我一直在找授课中那条脆弱的理想主义的平衡线。值得庆幸的是,无论是天道酬勤还是别的什么,我开始越来越找到这条平衡线了,我可以说“站着还能挣钱”,考点一个不少还能把新课程理念给你贯彻了,也许还需要继续完善,但我觉得现下挺爽。
2014-2-15于五里店斗室中,权作假期总结
我先把圈子兜大一点,一年前的寒假,也就是2013年的1月份我在干嘛呢?这个不难回忆,我甚至在这段时间还老喜欢把它挂在嘴边,年前在金科英豪跟俩高三的磨来磨去,不过主要是我自己被折磨得厉害——学生跟我不匹配,机构往往在面上说安排匹配的老师,但实际上他们能够腾挪的空间不大,对于没有常规部队(也就是全职教师)的机构来说,这就几乎成了撞大运,在58或者赶集上一搜,于是立马有人成了灭火队员,至于合不合适就另说了,先上起来再说。然后我顺势往前再想了一年,2012年的1月份,这也不难回忆,在南岸区弹子石的书风苑,我当时把它叫做“七日特训”,收入极低、教得极累跟现在的百分百有的一比,不过作为这种高强度、假期作息的开山之作,仍然是有其价值的,它很重要。接着我试图再往前倒一年,2011年1月份,就怎么也想不起来了。有意思的是,从06年大学毕业之后到2010年的1月份,每个假期我都知道自己的所在,唯独2011年1月份好像是一个间隔号,将前后隔成了两段,颇值得玩味。
年前的工作结束在29号,本来百分百是打算弄到30号的,不过好像老师们意见太大,就只好作罢了。我在那儿等着主管发过年钱——年前的工资结算,然后到手了一大堆50元面额的,寒酸至极。当然这不能完全怪机构,她自己上午取钱的时候银行的人说只有这样的票子。不过像这样一种工资发放,尤其再跟机构的总体规格一匹配,还是觉得瞬间走向高大上的背面去了。忙活了十天,其间不乏被坑惨了的一外熊晋的那个案例,2000块钱还差一点,我苦笑着跟主管开玩笑说,在你们这儿打工让我少挣了大概1000块钱。之后她就跟我大吐苦水,各种不易,各种顾客的家境贫寒等等。其实我也没那么的一大俗,只不过是变相地对她的一些做法表示点不满。我在微博里写道,支撑着我每天对它还有些期待的是一外的吴思佳,这个女孩子让我觉得可以全身心地投入而不去计较什么时间长短、收入高低,这样一种“入戏”是不多见的,说明“匹配度高”,如果用机构的那套术语的话。例如相较于高一的杨婷宇跟更早的张勇,她不会提醒我,好像这个是不考的吧。这是我觉得最难受的事情,如格式、如规范,在高度的应试化体系下被雨打风吹去了,只有那个空空是重要的,只要能够得出一个正确的数值,其余的我们一概不论。这不是我想讲的课,这样讲我也觉得会很痛苦,因为它功利性太强了,太干巴巴了,全是做题套路、技巧的灌输,味同嚼蜡。而到了吴思佳这里,刚开始我担心不够“补课味”或者说“应试味”,就没把很多我希望斜出去一脚的东西给弄进去,全是考点来去,但后来我们是越来越“慢”了——这当然是我所操控的。例如上册最后一单元的燃料,书本配图有一张海上气田(或者是油井,我不是很有把握,见下图),正巧那时候我也带着江红伟的高二有机化学,于是我就翻到那书的封面,问吴思佳这是个什么。这是完全不考的,但我觉得却是有意思的,既能让学生觉得有趣,也让我觉得有趣,因为这是我临时想到的,是新发现。初三的孩子还能保留着这样的“非应试化”的东西,我觉得我们应该去加以保护,而不是继续做这个制度的帮凶,继续摧花不断。按照百分百的思路,我们大可以不这样自自然然地进行,可以把东西变成一套套死记硬背的东西,她还试着“帮”我抽背了一把,结果情况很糟。虽然在她的面前我满口答应加强背诵之类的,但这实在不是我的节奏,我做不来,也做不好。两年前在弹子石我曾经跟高一的杨爽爽说,如果是这样补课,那我们干脆就让你背书我抽背算了。其实这就是语文跟英语的“随文学习”——我们不空降什么理论体系,而是你根据文本上的东西一点点的积累,适时进行归纳和衍伸。这是更高级的一种方式,也不是很多老师所擅长的方式,但这是我的方式。事实证明结果不坏,小姑娘最后说把所有剩下的物理课时都给我的化学——说是物理听不懂,没什么比这更好的了。而机构那边也说,你就一直带下去吧。我估摸着应该是对她有一些启发的:我为什么能呢?其实说到底,是因为这样自然。
高中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封面
初中化学上册(2012年改版前的版本)第134页
年后的杨婷宇是一个让我觉得说之不尽的话题。这姑娘的多义性比同为高一且都是十八中的段瑜有趣得多。杨婷宇有非常不“应试”的一面,她完全不能跟别的孩子一样五道五道地一口气做完再来,而总是“信马由缰”一样,做到一个选项就念到一个选项。刚开始我不太喜欢她这样干,因为这样的话,对我来说有点累,我得像一个同声传译那样,持续听她讲的东西,生怕半点拉下,就构不成我对她思路的精准把握了。但尝试了一两次引导,比如,我说“选择题1至5”,这孩子还是照旧一个一个选项地念了下去,我就不打算去干涉了。一方面,哪种更好,我不是专家不好妄下定论,另一方面,即使我的思维有点跟不上趟,这姑娘也不太在意,她好像更像是享受那个过程,就是在我面前自言自语的过程,那我就干脆让她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好了。这样的一种东西让我觉得她像是另一个体制过来的,后来交流发现好像她确实有在成都学习的经历,或许跟这个有关。但同时,她也有非常“应试”的一面,比如她会疑惑说:“这东西不考的吧。”“我们老师好像从来没提过。”到底我们应该说什么,这是个好问题,也是个非常难以回答的问题。我相信分歧极大。如果本着新课程的理念去回答,诸如“阅读这样的材料让你对科学的发展有什么认识”就是值得大谈特谈的,而如果是本着应试的理念,这种东西就成了“故意弄来骗你们钱的”。于是我开始玩一个杂技,其实一直在玩,就是电影《太行山上》我能记得住的唯一一句台词,阎锡山说“在三个鸡蛋上跳舞,踩破哪个都不行”,我是在应试化跟新课程之间寻找着艰难的平衡,如果可能,我希望在任何时候让天平往新课程去偏。哪怕是跟学生产生一些文化冲突,让他们惊愕,我觉得这也是好的。结课的时候她跟我聊了一通对学习、学校的看法,而且不是三言两语,我觉得这也透出了她对我的信任,我教了一些干货,但不多,没有在那些技巧上大量地磨来磨去,我想能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恰恰是我对那些他们从来上课没提到过的东西的阐释。而这样一些东西在弥补我在应试套路、技巧熟练程度上的不足,两相博弈的结果还是让这孩子开学能继续跟我学下去。结局依然不错。
从本文的标题上看,这篇文章是自己刚进入而立之年的一个备忘录,在北城天街书架前游荡的时候我问自己:“三十岁意味着什么?”年前参加了老友的婚礼,而另一位老友才获得提拔好歹也是个“主任”,我想我也应该是在往下一个阶段演进的,这时候的课跟自己二十啷当岁上的课应该不同,而且是本质的不同。前文提到的分隔线是将我东奔西跑跟驻足重庆的日子进行了分隔,不过那之后我一直在找授课中那条脆弱的理想主义的平衡线。值得庆幸的是,无论是天道酬勤还是别的什么,我开始越来越找到这条平衡线了,我可以说“站着还能挣钱”,考点一个不少还能把新课程理念给你贯彻了,也许还需要继续完善,但我觉得现下挺爽。
2014-2-15于五里店斗室中,权作假期总结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