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如何进行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一)
谈谈如何进行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一)
今天是照着《高考复习讲义》给江红伟上大一轮复习课的第一节,感触颇多,发现了自己的一些问题,但同时也有很大的收获。
之前在选修5的实验专题部分我意识到光靠给学生练题,就算我讲得再舌灿生花,学生仍然是该不会的还不会。我自己觉得已经讲得非常到位了,但学生还是收获甚少。问题在哪儿呢?我觉得不是我讲题不够好,而是根本的前提错了,学生并没有先学这个知识点,没有深深地理解这一点,而只靠一道题就想解决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学生可能只能记住其中零星的一两个空,但不能形成整体的感觉。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忌讳的,也是我们长期以来题海战术的毛病。解决之道是先让学生学习这一部分的理论知识,我们要设计学程,如展示知识、推敲关节点、进行拓展,然后再拿那道题来作为巩固之用。
按照这个思路,我改变了原本只想给他讲例题和讲作业的方式,而是带着他一块儿看讲义,甚至是一点一点地去读,给他留出时间去消化。初步看来,他这种办法下对知识的吸收是非常好的。然后我也想到了寒假期间在我这儿听了四节课的一外的熊晋,第一次的“短兵相接”——招呼都不打,临时通知我下节课要给他上课——就是今天这部分“化学计量”,我们用的是《5·3》B版。其实里面的题跟这里的东西非常类似,而不同的是,熊晋我是直接让他做题,出问题我再干预,而江红伟则是先学理论再去做练习。显然,我现在觉得江红伟的方式是更科学而且更扎实的。其实如果让他现在完全不学这些东西去做题,也不见得就完全不会做,但一定没有那种特别清楚之感,只能是个大概差不多的感觉。
而经过今天的初体验,我感到其实高考题是非常“套路化”的,只要熟悉了这个“套路”,围绕着套路来练,是完全可以征服它的。而一些高考题改编或者说模拟题则是将这些高考题再次进行了浓缩,难度进一步加大,但同时如果把它们中一些做细做实(不一定是全部,那些技巧性过强的不必去细究),是会有高屋建瓴之感的。比如这本《高考复习讲义》在“解题大突破”部分(也就是细讲出题点和对策)配了几个难度颇高的高考模拟题极其变式作为例题,其中的几个是很有代表性的,是对后面的解题有直接的指导意义的。可以说,这种学程设计是合理的。
但其中也有不足的地方,例如有一道计算题就显得技巧性太强了,而且跟这一章节的关系还不及氮的循环部分来的大。这道题其实我也没讲好,关键是我自己也没有完全能够驾驭这道题的能力,而另一方面,这道题就算我能够讲好,学生方面也还是可能收获不大,因为他离这道题所要求的能力点还是太远了,所以这种题我觉得就不适合出现在这儿,这种学程设计就有了问题。
最后一点,也就是一针(一模)的问题。一针是对大一轮复习的一次大检验,也是我们这些任课老师的一次考试,我们到底复习得如何、前期工作的实效性如何,是不是我们讲得热闹而学生并没有学到真本事,这个考试就能见分晓(当然,我希望它不要像上学期那样,弄出一个过偏过难的一针)。如果一针太偏太难,那么我到时候就拿历年真题来做测试。其实我现在同步进行的司湖川的中考第一轮也是如此,等到第一轮结束(大概这月底)我会给他一套中考题进行检测,我要知道他现在的真实实力如何,然后还要看哪里需要强化。这套题必须要有很强的效度和信度,而过偏过难的题目无效无信还打击学生信心。
时间是我最大的朋友(或许对高三的孩子来说是最大的敌人),因为我在这方面泡的时间越长我就会越强大,比方今天没讲下来的东西,可能两三个礼拜之后就能讲下来了,所以,我也不打算给自己那么大的压力或者说那么地完美主义倾向。另一方面,距离暑假还有基本上半学期,大概有9节课,我们还能进行至少8个专题,也就是基本上能把《必修1》所涵盖的东西讲完(当然是高考深度的),其实也就基本上大一轮过了一半左右了。也算是为暑假做一些预演,那时候我估计是根本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去备课的,只能是“吃老本”,而我希望我能够更好。在中午回来的路上我想到一个话题,那就是我现在30岁,再给我5年时间,当我正值“当打之年”——35岁的时候,我就应该不是一个一对一式老师了。名师是不搞一对一的,那就得是上大课、串讲课、专题课的老师才行。而如果那会儿我还在坐在一个孩子身边,像哄小鸡仔似的一点点地跟学生弄这个,就先得未免太不长进了。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