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发展:从自在走向自为》重评(一)
《教师发展:从自在走向自为》重评(一)
前言:基本立场
[img][/img]
标题:教师发展
副标题: 从自在走向自为
作者: 王枬
出版社: 广西师大
出版年: 2007-10
页数: 321
定价: 43.50元
ISBN: 9787563371303
大约两年前我购得此书,看了大半就放一边了,因为觉得已经获得了这本书的主要意思,而且这种夹叙夹议的文体,不知是囿于作者水平还是和谐的考虑,议论部分太薄弱了,并没有切中要点,有些问题觉得并没有说透。这次因为一些原因我有了重读这本书的想法,而如果仅仅是浏览一遍,又觉得不够新鲜刺激,于是索性把重读感受也一并写出。
这两年,我逐渐成长为一个教有专长的教师,并且最近开始盘算自己创立学校的事情,因此,无论是对教育教学认识的深度还是广度上都与之前有了巨大的变化。应该说这里所写的感受或者评论有当初第一次读的时候想写而未写的东西,但更多的并不是怀旧,而是在那基础上的更进一步。
对于该书原作者王枬教授的观点,我采取的是不加评论的态度,我这里仅仅评论案例,而不评论王教授的评论。但不得不在此说明的是,我所持有的立场可能跟王教授很不一样,他可能是站在如何更好地适应这个学校、在这所学校获得更好发展的角度进行立论,而我的立场是站在人生规划、人生选择的立场上。我也会谈在这所学校如何做,但更多的我想提出一种思考,即这是不是唯一的选择或者说最佳的选择:如果这名教师根本不适合这样的工作岗位,她还有努力适应这个岗位的必要吗?
最后,需要说的是,这是一本教学辅导书一样的书,它代替不了教材,也就是原著。希望有兴趣的读者找来原著跟我一起品评里面的案例。倘若拙作能起到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那就是我最大的欣慰了。
上篇
初任教师:生存关注
这里的初任教师,我们特指刚从师范院校毕业,正式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他们不同于那些跳槽到新学校的教师,因为后者很可能已经是有一定经验甚至是有着丰富经验的教师。我们这里将问题简化,将初任教师规定为那些第一次成为正式教师的地地道道的新手们。
尽管在如今这个时代,人的个体差异日趋增大,但我们还是不难看出这些新教师的一些共同特点:他们大都有一些抱负、一些理想,他们希望做一个好老师,受学生喜欢、受学校重视。尽管他们或这或那地听到了教师职业的一些负面特征,但这些只是小插曲,他们的主旋律还是认为理想的力量是无穷的,未来一定是光明的。
一、初为人师:姚老师的自述
(一)第一天
1. 印象
姚老师开宗明义说自己“全然无知”开始阶段是困难的。
首先,我们推测姚老师在师范院校求学时期对社会的复杂了解甚少,对学校机构的种种弊病了解甚少。很少有人、甚至可能是没有人给她打过任何的预防针。社会经验匮乏、不擅处理人际关系,我们在她后面的叙述中都可以一一印证。
其次,从教师教育课程来说,现行的课程在教授时普遍缺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只有应然状态,不顾实然状态。学生们学到的是标准化的、抽象的理论,微格训练也仅仅是技能操练并且是在一种理想班级里——主要是自己班上的同学——想当然的教学生态下。
再次,姚老师在求学期间可能也有过一定的社会实践,但这些社会实践就其复杂程度、深度,都无法与正式参加工作相比。例如无论是从事家教,或者教育实习,或者在课外辅导中心任教,其困难程度都是与在一所普通中学担任全职教师无法等量齐观的。
姚老师和马老师从开始时的一路说说笑笑,到看到学校门外的马路泥泞不堪而心中不悦。我们可以看到她们此时并没有进入职业状态,而更像是在出游。她们由于经验的严重匮乏,完全不知道应该做什么样的心理准备,并且利用到校前的时间细致地酝酿。
当看到学校门口的时候,姚老师心里嘀咕说比自己以前读初中的时候差远了。与自己以前的受教育经历对比,从而建立认知,是每个初任教师最常做的事情。与学校学到的空洞的理论相比,自己做学生时候的经历、观察所得的经验更加容易把握。但这种基于经验而不是系统反思的认知方式却也往往造成所得的判断肤浅、武断。显然,从后面的叙述中我们会发现一中的问题并不是大门的破旧,而是整个学校体制的落后。而这更是超出了两位新教师的想象之外。
2. 学校
校长主动与姚、马二位老师握手、沏茶等等,这些成年人常见的交往方式,对还在经历着从学生期到成年期过渡的两位老师来说是很新鲜的,它因为新鲜而有趣味,而这一点其实是无害的。相较于之前学校大门的破败、门口道路的泥泞、校内设施的简陋所传达的这些负面的信息,校长的举动是有益于新教师成长的,她们可以通过观察和亲身体会,学会成年人的交往方式,从而让自己在以后的场合应对得体。
对于教师成长来说,真的和善的东西是可以起到正面推动作用的,而假如校长用一种完全口不对心的客套,这对于教师成长来说却是有害的,因为内外不一致感越强烈,教师越无所适从,最终可能导致价值观虚无,从而进入到相当负面、消极的生活轨道中。
校长对一中目前的状况进行了大致的介绍,尽管十分详细,但我们发现这些介绍基本上只是一些数据和简单事实的罗列,这些信息几乎可以在学校的简介栏或者招生宣传册(假如有的话)上完全找到。而校长有意或者无意避开的东西可能才是新教师最应该掌握的,如学校现行的制度问题,学校目前的矛盾问题,年级组的管理问题,以及新手上任最应该注意的一些具体操作问题等等。换句话说,校长在这里讲到的东西几乎是没什么用处的,而新教师知道了这些东西也并不会对她们即将面对的工作带来多少实质性的帮助。相反的是,因为第一次避开了谈矛盾、谈问题,这恰恰又加重了新教师的盲目乐观情绪,可以说,是给新人刨了一个更大的坑。
其实从学校的硬件环境我们就大体可以推测这所学校的管理存在着巨大的问题,如校门的破败、校舍部分建筑的坍塌、垃圾山等等。但显然这些东西是不能引起新教师向着学校制度问题上去思考的。而只有在学校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教师才会将种种外在表现跟内在问题一一挂钩联系起来。他们会认识到是因为学校管理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才导致了这些外表上的问题。
因此,总的来说,这样一次简短的报道经历,并没有帮助我们的新教师清晰的认识到将来工作的复杂性,反而是让她们更加陷入到盲目乐观之中了。这一点与她们后来展开工作时处处碰壁、挫折感强烈密切相关。
[img][/img]
标题:教师发展
副标题: 从自在走向自为
作者: 王枬
出版社: 广西师大
出版年: 2007-10
页数: 321
定价: 43.50元
ISBN: 9787563371303
大约两年前我购得此书,看了大半就放一边了,因为觉得已经获得了这本书的主要意思,而且这种夹叙夹议的文体,不知是囿于作者水平还是和谐的考虑,议论部分太薄弱了,并没有切中要点,有些问题觉得并没有说透。这次因为一些原因我有了重读这本书的想法,而如果仅仅是浏览一遍,又觉得不够新鲜刺激,于是索性把重读感受也一并写出。
这两年,我逐渐成长为一个教有专长的教师,并且最近开始盘算自己创立学校的事情,因此,无论是对教育教学认识的深度还是广度上都与之前有了巨大的变化。应该说这里所写的感受或者评论有当初第一次读的时候想写而未写的东西,但更多的并不是怀旧,而是在那基础上的更进一步。
对于该书原作者王枬教授的观点,我采取的是不加评论的态度,我这里仅仅评论案例,而不评论王教授的评论。但不得不在此说明的是,我所持有的立场可能跟王教授很不一样,他可能是站在如何更好地适应这个学校、在这所学校获得更好发展的角度进行立论,而我的立场是站在人生规划、人生选择的立场上。我也会谈在这所学校如何做,但更多的我想提出一种思考,即这是不是唯一的选择或者说最佳的选择:如果这名教师根本不适合这样的工作岗位,她还有努力适应这个岗位的必要吗?
最后,需要说的是,这是一本教学辅导书一样的书,它代替不了教材,也就是原著。希望有兴趣的读者找来原著跟我一起品评里面的案例。倘若拙作能起到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那就是我最大的欣慰了。
上篇
初任教师:生存关注
这里的初任教师,我们特指刚从师范院校毕业,正式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他们不同于那些跳槽到新学校的教师,因为后者很可能已经是有一定经验甚至是有着丰富经验的教师。我们这里将问题简化,将初任教师规定为那些第一次成为正式教师的地地道道的新手们。
尽管在如今这个时代,人的个体差异日趋增大,但我们还是不难看出这些新教师的一些共同特点:他们大都有一些抱负、一些理想,他们希望做一个好老师,受学生喜欢、受学校重视。尽管他们或这或那地听到了教师职业的一些负面特征,但这些只是小插曲,他们的主旋律还是认为理想的力量是无穷的,未来一定是光明的。
一、初为人师:姚老师的自述
(一)第一天
1. 印象
姚老师开宗明义说自己“全然无知”开始阶段是困难的。
首先,我们推测姚老师在师范院校求学时期对社会的复杂了解甚少,对学校机构的种种弊病了解甚少。很少有人、甚至可能是没有人给她打过任何的预防针。社会经验匮乏、不擅处理人际关系,我们在她后面的叙述中都可以一一印证。
其次,从教师教育课程来说,现行的课程在教授时普遍缺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只有应然状态,不顾实然状态。学生们学到的是标准化的、抽象的理论,微格训练也仅仅是技能操练并且是在一种理想班级里——主要是自己班上的同学——想当然的教学生态下。
再次,姚老师在求学期间可能也有过一定的社会实践,但这些社会实践就其复杂程度、深度,都无法与正式参加工作相比。例如无论是从事家教,或者教育实习,或者在课外辅导中心任教,其困难程度都是与在一所普通中学担任全职教师无法等量齐观的。
姚老师和马老师从开始时的一路说说笑笑,到看到学校门外的马路泥泞不堪而心中不悦。我们可以看到她们此时并没有进入职业状态,而更像是在出游。她们由于经验的严重匮乏,完全不知道应该做什么样的心理准备,并且利用到校前的时间细致地酝酿。
当看到学校门口的时候,姚老师心里嘀咕说比自己以前读初中的时候差远了。与自己以前的受教育经历对比,从而建立认知,是每个初任教师最常做的事情。与学校学到的空洞的理论相比,自己做学生时候的经历、观察所得的经验更加容易把握。但这种基于经验而不是系统反思的认知方式却也往往造成所得的判断肤浅、武断。显然,从后面的叙述中我们会发现一中的问题并不是大门的破旧,而是整个学校体制的落后。而这更是超出了两位新教师的想象之外。
2. 学校
校长主动与姚、马二位老师握手、沏茶等等,这些成年人常见的交往方式,对还在经历着从学生期到成年期过渡的两位老师来说是很新鲜的,它因为新鲜而有趣味,而这一点其实是无害的。相较于之前学校大门的破败、门口道路的泥泞、校内设施的简陋所传达的这些负面的信息,校长的举动是有益于新教师成长的,她们可以通过观察和亲身体会,学会成年人的交往方式,从而让自己在以后的场合应对得体。
对于教师成长来说,真的和善的东西是可以起到正面推动作用的,而假如校长用一种完全口不对心的客套,这对于教师成长来说却是有害的,因为内外不一致感越强烈,教师越无所适从,最终可能导致价值观虚无,从而进入到相当负面、消极的生活轨道中。
校长对一中目前的状况进行了大致的介绍,尽管十分详细,但我们发现这些介绍基本上只是一些数据和简单事实的罗列,这些信息几乎可以在学校的简介栏或者招生宣传册(假如有的话)上完全找到。而校长有意或者无意避开的东西可能才是新教师最应该掌握的,如学校现行的制度问题,学校目前的矛盾问题,年级组的管理问题,以及新手上任最应该注意的一些具体操作问题等等。换句话说,校长在这里讲到的东西几乎是没什么用处的,而新教师知道了这些东西也并不会对她们即将面对的工作带来多少实质性的帮助。相反的是,因为第一次避开了谈矛盾、谈问题,这恰恰又加重了新教师的盲目乐观情绪,可以说,是给新人刨了一个更大的坑。
其实从学校的硬件环境我们就大体可以推测这所学校的管理存在着巨大的问题,如校门的破败、校舍部分建筑的坍塌、垃圾山等等。但显然这些东西是不能引起新教师向着学校制度问题上去思考的。而只有在学校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教师才会将种种外在表现跟内在问题一一挂钩联系起来。他们会认识到是因为学校管理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才导致了这些外表上的问题。
因此,总的来说,这样一次简短的报道经历,并没有帮助我们的新教师清晰的认识到将来工作的复杂性,反而是让她们更加陷入到盲目乐观之中了。这一点与她们后来展开工作时处处碰壁、挫折感强烈密切相关。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