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发展:从自在走向自为》重评(三)
《教师发展:从自在走向自为》重评(三)
(三)第一个月
新教师的生活通常都是五味杂陈的,很难简单地说快乐还是不快乐。正如姚老师在具体记述之前的总结一样,第一个月既兴奋欢喜,又紧张焦虑。这个时候教师情绪波动会比较明显,每天都可能在快乐的峰巅和痛苦的深渊来回数次。因为还仅仅是熟悉环境的阶段,很多东西都是第一次接触,新教师几乎没有任何的经验可以依靠,所以就像是汪洋恣肆的波涛里的小船,只能是处于应接不暇的状态,很难抽出时间去反思和整理。
1. 学生报到
随着学生的到来,加之报到当天正好晴空万里,就更是迎合了姚老师的快乐期待。可以说,此时的她,乐观精神达到了最高点。但另一方面,一些隐忧也逐渐在新教师的脑海中变得清晰。例如,当初做一名合格的或者优秀的教师的自我期许即将面对现实的考验,而自己却完全不知如何做好准备。姚老师此时仍然只能是期待,或者说等待,或者说是某种听天由命。
从记述中我们发现一中新生的分班的操作很像是部队里对新兵的分配。是一种非常直接的,但又是相对的粗糙的操作方式——全部集合然后一一点名告诉分配到哪个班。对于部队管理可能有另外的考量,但对于学校新生分班来说,则完全没必要这样做,因为这样的效率很低,而且过于直接简单,与学校本应是友好的、相互包容的风气背道而驰。我们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一中的管理是一种军事化的、高压的、简单直接的,这样的管理模式让姚老师这样的新老师在后面的日子里吃尽了苦头。
姚老师的四班班额为68名学生,明显是偏大的。从成员构成上看,1/3的农村孩子,这也是一个变数,是加大新教师管理难度的因素之一,但显然此时的姚老师对此毫无准备,也不知道该做什么准备。
就职演说是模仿自己当年老师的样子,这种简单的模仿,或者说依葫芦画瓢,如前文所述的写教案一样,是没有经过系统反思的,为什么要这样说,应该有意地传达怎样的信息,姚老师对此仅仅有一个模糊的概念而已。而对于有经验的教师来说,很可能在第一次见面时就刻意强调一些问题,例如纪律问题,或者说是戒律问题,例如犯错之后如何惩罚等等。所谓先要对学生严厉一些,然后再慢慢放松,而不是一来就跟学生打成一片。我们这里暂时不去细究这种做法是否合理,但至少从后面记述中姚、马两位新老师的班级是新生班中最糟糕的我们可以进行一些这方面的归因。
而当把学生送走之后,姚老师回到办公室,仍然沉浸在兴奋中,她依旧无法进行反思和总结,如前所述,她在入职前完全没有相应的理论基础做准备和养成反思自觉。这都为她后面的接连碰壁埋下了祸根。
而她观察到另两位有经验的老班主任比她们更早地完成了这些任务,从而感到了差距,这一方面说明了姚老师对同事进行观察反思的意识开始萌芽,另一方面,我们认为完成一项任务的时间的长短固然可以反映出熟练化或者叫自动化程度,但姚老师也不必为自己多花了一些时间而感到不如别人。因为如果姚老师要采用一种并非简单粗暴的压制型的班级管理模式,那么她必然要花费甚至是数倍于采用压制型班级管理模式的班主任的精力与时间的。
2. 开学典礼
学年组长的通知完全是命令式的,是一种指令传达,而这种语气,与前文提到的军事化的管理、简单直接的管理是一致的。但这种管理方式却是相当损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的。教师工作无论是对教学还是带班,都是一种严密的计划性的事务。而人只有在能够充分把握自主权利的时候才能够最为顺利地、心理最舒适地展开工作。而突然命令的方式,恰恰打破了教师的这种计划,她可能立刻要对原定的方案进行紧急调整,而如果这个命令口气越重、项目条款越多、越死板,这种调整就可能越紧急,让教师感到一时手足无措甚至是精神高度紧张。长此以往,我们的教师将变得对这些命令神经质或者麻木。这都不利于学校工作的展开和学校良好工作氛围的营造。
所以我们发现,当姚老师在下课之后去发布这个临时通知时正赶上张老师还未下课,需要在教室外等待这样影响效率的现象。诚然,百分百地毫无误差的操作在实际工作中是不可能的,但如果这样的传达能够选择在一个更好的时机,在一个自己更加可控的时候进行,可能效率更高,就能避免这种等待老师下课,以及贾俊龙冲出教室又被拉回并且极不配合的种种麻烦。
我们可以看出,姚老师是一名勤奋、认真的老师,但在处理日常管理事务方面缺乏灵活性,可以说办事能力不强或者说是社会经验欠缺。她之后的事务处理都有不当之处。我们也甚至猜测,正是因为能力的欠缺使得她最终辞去班主任职务,全心用在她更为擅长的教学方面。
之前提到的在第一次与学生见面的过程中,姚老师可能没有有意识地强调纪律,导致学生进入角色时间更长,服从管理的意识建立滞后,加之公布通知的时候选择时机不对等原因,在开学典礼时两位新老师的班级表现不佳,队伍混乱、学生缺席。而在这时姚老师才发觉班主任并不好当。对此我们感到十分遗憾,她如果能够早点意识到的话,可能就能避免这样的挫折,或者至少在挫折到来的时候有效减轻痛苦。
3. 收费
从姚老师的记述中我们发现一中存在着收费不公平的现象,教师子女或亲属子女可享受免杂费的有待。这一点是不合理、不合法的,并且这也加大了姚老师收费的难度,她还需要分清谁应该享受谁不应该。而从开具发票的环节来看,一中的一些做法也至少是值得商榷的,如学费、书费开具正式发票,管理费、保险费、电影费等开具收条。这种做法其实也在传达着一定的意思,即前者是合法、合理的,后者可能合理但不合法。而后者这种学校自立名目收取的费用遭致了某些家长的质疑也就不足为奇,例如在本例中,姚老师就提到某个学生的家长就是不肯配合交纳保险费,最终甚至导致学生转校的结果。
而另一方面,前文提到姚老师的班级有1/3是农村孩子,家庭情况比较一般,尽管200块钱的总费用可能并不算很高,但对于这些农村孩子的家庭还是会形成一定负担,这也就加大了收款难度。可以想象,这份不讨好的任务,一中的老师一定是用尽了一切手段,跟学生催、跟家长要,才能如期完成。而对于经验缺乏的新老师来说,她们完全不知道可以采取哪些手段催缴或者逼缴,于是,姚、马两位老师又一次成了牺牲者。别的老师早就收齐了,而她们却还是迟迟不能收齐,等待她们的必然是一场难熬的、痛苦的经历。
学年组长催促时说,可以先把已经收到的交上去,这一点,两位老师事先并不知道。这里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去探讨,第一,两位老师由于工作的生疏效率极低,使他们完全无法顾及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导致她们孤军奋战,而实际上她们焦头烂额是完全不必要的,因为也许同事的一个提醒就能解决了。也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勤奋固然重要,但消息的畅通、同事之间的关系有时甚至比勤奋还要重要。第二,两位教师从进校之初到收费的这一时候都没有任何的老师或者领导对这些事务的操作进行过提醒或者指导,这也是导致她们频频受挫的重要原因。我们可以看到一中的管理用人是相当草率和不负责任的,根本没有细致的流程,没有公开的程序,一切似乎都是建立在“你应该想得到”的基础之上的。这也恰恰是很多行政部门的通病。而与之相配合,为了“能想到”,我们的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就是去寻求过来人的提点,巴结同事,打通上下关系,不问事先问人,这也正好印证了我们的机构为什么往往陷入人浮于事、裙带关系、效率低下、人情管理。可以说,新老师对这一套行政制度的潜规则完全外行的,她们凭着自己的“做事第一”的先进思想,在现实中碰的头破血流。
而在财务处,会计人员对班主任冷嘲热讽,甚至是说出:“实在交不上,就别让他们来上课。”这样的话,我们可以看出一中的办公人员的素质低下。
结合后来赵老师的突然离职,马老师的不堪忍受,我们都能总结出,这些事件其实是层层堆积的,新老师就是在这样不断地碰壁打击之下而纷纷选择了退出或者陷入价值虚无。
新教师的生活通常都是五味杂陈的,很难简单地说快乐还是不快乐。正如姚老师在具体记述之前的总结一样,第一个月既兴奋欢喜,又紧张焦虑。这个时候教师情绪波动会比较明显,每天都可能在快乐的峰巅和痛苦的深渊来回数次。因为还仅仅是熟悉环境的阶段,很多东西都是第一次接触,新教师几乎没有任何的经验可以依靠,所以就像是汪洋恣肆的波涛里的小船,只能是处于应接不暇的状态,很难抽出时间去反思和整理。
1. 学生报到
随着学生的到来,加之报到当天正好晴空万里,就更是迎合了姚老师的快乐期待。可以说,此时的她,乐观精神达到了最高点。但另一方面,一些隐忧也逐渐在新教师的脑海中变得清晰。例如,当初做一名合格的或者优秀的教师的自我期许即将面对现实的考验,而自己却完全不知如何做好准备。姚老师此时仍然只能是期待,或者说等待,或者说是某种听天由命。
从记述中我们发现一中新生的分班的操作很像是部队里对新兵的分配。是一种非常直接的,但又是相对的粗糙的操作方式——全部集合然后一一点名告诉分配到哪个班。对于部队管理可能有另外的考量,但对于学校新生分班来说,则完全没必要这样做,因为这样的效率很低,而且过于直接简单,与学校本应是友好的、相互包容的风气背道而驰。我们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一中的管理是一种军事化的、高压的、简单直接的,这样的管理模式让姚老师这样的新老师在后面的日子里吃尽了苦头。
姚老师的四班班额为68名学生,明显是偏大的。从成员构成上看,1/3的农村孩子,这也是一个变数,是加大新教师管理难度的因素之一,但显然此时的姚老师对此毫无准备,也不知道该做什么准备。
就职演说是模仿自己当年老师的样子,这种简单的模仿,或者说依葫芦画瓢,如前文所述的写教案一样,是没有经过系统反思的,为什么要这样说,应该有意地传达怎样的信息,姚老师对此仅仅有一个模糊的概念而已。而对于有经验的教师来说,很可能在第一次见面时就刻意强调一些问题,例如纪律问题,或者说是戒律问题,例如犯错之后如何惩罚等等。所谓先要对学生严厉一些,然后再慢慢放松,而不是一来就跟学生打成一片。我们这里暂时不去细究这种做法是否合理,但至少从后面记述中姚、马两位新老师的班级是新生班中最糟糕的我们可以进行一些这方面的归因。
而当把学生送走之后,姚老师回到办公室,仍然沉浸在兴奋中,她依旧无法进行反思和总结,如前所述,她在入职前完全没有相应的理论基础做准备和养成反思自觉。这都为她后面的接连碰壁埋下了祸根。
而她观察到另两位有经验的老班主任比她们更早地完成了这些任务,从而感到了差距,这一方面说明了姚老师对同事进行观察反思的意识开始萌芽,另一方面,我们认为完成一项任务的时间的长短固然可以反映出熟练化或者叫自动化程度,但姚老师也不必为自己多花了一些时间而感到不如别人。因为如果姚老师要采用一种并非简单粗暴的压制型的班级管理模式,那么她必然要花费甚至是数倍于采用压制型班级管理模式的班主任的精力与时间的。
2. 开学典礼
学年组长的通知完全是命令式的,是一种指令传达,而这种语气,与前文提到的军事化的管理、简单直接的管理是一致的。但这种管理方式却是相当损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的。教师工作无论是对教学还是带班,都是一种严密的计划性的事务。而人只有在能够充分把握自主权利的时候才能够最为顺利地、心理最舒适地展开工作。而突然命令的方式,恰恰打破了教师的这种计划,她可能立刻要对原定的方案进行紧急调整,而如果这个命令口气越重、项目条款越多、越死板,这种调整就可能越紧急,让教师感到一时手足无措甚至是精神高度紧张。长此以往,我们的教师将变得对这些命令神经质或者麻木。这都不利于学校工作的展开和学校良好工作氛围的营造。
所以我们发现,当姚老师在下课之后去发布这个临时通知时正赶上张老师还未下课,需要在教室外等待这样影响效率的现象。诚然,百分百地毫无误差的操作在实际工作中是不可能的,但如果这样的传达能够选择在一个更好的时机,在一个自己更加可控的时候进行,可能效率更高,就能避免这种等待老师下课,以及贾俊龙冲出教室又被拉回并且极不配合的种种麻烦。
我们可以看出,姚老师是一名勤奋、认真的老师,但在处理日常管理事务方面缺乏灵活性,可以说办事能力不强或者说是社会经验欠缺。她之后的事务处理都有不当之处。我们也甚至猜测,正是因为能力的欠缺使得她最终辞去班主任职务,全心用在她更为擅长的教学方面。
之前提到的在第一次与学生见面的过程中,姚老师可能没有有意识地强调纪律,导致学生进入角色时间更长,服从管理的意识建立滞后,加之公布通知的时候选择时机不对等原因,在开学典礼时两位新老师的班级表现不佳,队伍混乱、学生缺席。而在这时姚老师才发觉班主任并不好当。对此我们感到十分遗憾,她如果能够早点意识到的话,可能就能避免这样的挫折,或者至少在挫折到来的时候有效减轻痛苦。
3. 收费
从姚老师的记述中我们发现一中存在着收费不公平的现象,教师子女或亲属子女可享受免杂费的有待。这一点是不合理、不合法的,并且这也加大了姚老师收费的难度,她还需要分清谁应该享受谁不应该。而从开具发票的环节来看,一中的一些做法也至少是值得商榷的,如学费、书费开具正式发票,管理费、保险费、电影费等开具收条。这种做法其实也在传达着一定的意思,即前者是合法、合理的,后者可能合理但不合法。而后者这种学校自立名目收取的费用遭致了某些家长的质疑也就不足为奇,例如在本例中,姚老师就提到某个学生的家长就是不肯配合交纳保险费,最终甚至导致学生转校的结果。
而另一方面,前文提到姚老师的班级有1/3是农村孩子,家庭情况比较一般,尽管200块钱的总费用可能并不算很高,但对于这些农村孩子的家庭还是会形成一定负担,这也就加大了收款难度。可以想象,这份不讨好的任务,一中的老师一定是用尽了一切手段,跟学生催、跟家长要,才能如期完成。而对于经验缺乏的新老师来说,她们完全不知道可以采取哪些手段催缴或者逼缴,于是,姚、马两位老师又一次成了牺牲者。别的老师早就收齐了,而她们却还是迟迟不能收齐,等待她们的必然是一场难熬的、痛苦的经历。
学年组长催促时说,可以先把已经收到的交上去,这一点,两位老师事先并不知道。这里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去探讨,第一,两位老师由于工作的生疏效率极低,使他们完全无法顾及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导致她们孤军奋战,而实际上她们焦头烂额是完全不必要的,因为也许同事的一个提醒就能解决了。也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勤奋固然重要,但消息的畅通、同事之间的关系有时甚至比勤奋还要重要。第二,两位教师从进校之初到收费的这一时候都没有任何的老师或者领导对这些事务的操作进行过提醒或者指导,这也是导致她们频频受挫的重要原因。我们可以看到一中的管理用人是相当草率和不负责任的,根本没有细致的流程,没有公开的程序,一切似乎都是建立在“你应该想得到”的基础之上的。这也恰恰是很多行政部门的通病。而与之相配合,为了“能想到”,我们的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就是去寻求过来人的提点,巴结同事,打通上下关系,不问事先问人,这也正好印证了我们的机构为什么往往陷入人浮于事、裙带关系、效率低下、人情管理。可以说,新老师对这一套行政制度的潜规则完全外行的,她们凭着自己的“做事第一”的先进思想,在现实中碰的头破血流。
而在财务处,会计人员对班主任冷嘲热讽,甚至是说出:“实在交不上,就别让他们来上课。”这样的话,我们可以看出一中的办公人员的素质低下。
结合后来赵老师的突然离职,马老师的不堪忍受,我们都能总结出,这些事件其实是层层堆积的,新老师就是在这样不断地碰壁打击之下而纷纷选择了退出或者陷入价值虚无。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