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桐妈:给孩子做他自己的机会
桐桐妈:给孩子做他自己的机会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虽然他的生命来源于父母,但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他就开启了自己的人生之旅,不再从属于父母,也不再从属于任何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如何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成为父母规划、设计出来的“教育产品”,应该成为家庭教育的要义之一。反之,按照期待的模式去打造孩子,其实就是对孩子成长自由的剥夺,说的难听一点,是不把孩子当“人”看——把孩子当成了没有生命、依赖特定程序运行的机器。
然而,很多家长,或者因为不懂得这个要义,或者习惯了控制和支配的思维方式,或者以爱的名义包办代替太多,致使孩子无法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甚至因此出现这样那样的发展问题,让人痛惜。这不是危言耸听,屡见报端的因为不堪忍受父母控制而自杀或杀母的例子就是一个极端。
我个人在教养过程中,因为事先有所耳闻父母过于干涉孩子的成长自由而出现悲剧的例子,也因为秉持“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这一育儿观,一直在努力帮女儿桐桐成为最好的自己,也很欣慰如今六岁半的女儿桐桐能一直有机会做她喜欢的事,并渐渐成为一个非常懂得爱自己、为自己的学习生活负责的孩子。她健康、快乐,有主见,用最近参加抗挫力训练营时一个专业导师的话说,“是个内心非常强大的孩子”。当然,为了这样一个培养目标,也花费了很多心思,下面就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体验。
一、避免在孩子身上投射自己的未竟心愿
家长在带孩子的过程,很容易心存一种“未完成情结”,会不由自主地把一些自己难以实现的心愿投射在孩子身上,期待孩子成为自己理想中的那个样子,这一点,一开始我也不能完全免俗,比如,我本人的性格比较内向,有轻微的社交焦虑,因此错失了很多发展机会,以至于看到那些开朗大方、公共场合侃侃而谈的人,就心生羡慕,有桐桐之前,我就很多次都暗暗祈祷,以后自己的孩子千万不要再像自己一样“没出息”。可是事与愿违,桐桐恰恰在很大程度上遗传了我的内向,人前一度懦懦怯怯的,这种状态曾让我很忧心,怕小家伙走向社会后会因此埋没自己的一些能力。但很快我就意识到担心和顾虑都是没有用的,孩子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期待成长,坦然地接纳反而能够给孩子情感的支撑,帮她更勇敢地面对外面的世界。每次我再为小家伙的羞怯和退缩揪心的时候,就有意地这样“敲打”一下自己,终于做到了越来越坦然。
因为坦然,也就越来越接纳桐桐本来的样子,每次她有点胆怯的时候,我都能给她理解与支撑,不急着逼她去“勇敢”,而是在身后默默地陪她……大约因了这份理解与支撑,奇迹出现了,原本很容易怕这怕那的桐桐,竟然日渐变成了一个勇敢、开朗的孩子,刚上托班的时候,上个公开课还吓的哇哇大哭,到了幼儿园中班,就能积极举手发言了,而今,已经成为小学生的她,更是成了一个上课比较活跃的孩子,前段时间带她去三亚参加青少年抗挫力训练营,作为班上最小的孩子,竟然连跟中学生哥哥姐姐们PK都不怕!
二、不拿孩子做横向的比较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网络上开始流行一句话:“我们都有个宿敌,那就是别人家的小孩”,一句看似无奈的调侃,其实很讽刺地折射出很多家庭教养中非常容易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喜欢把自家孩子跟别人孩子比来比去,看到李家小朋友画画好,就嫌自家孩子能画不出同样的水平,看到张家小朋友跳舞好,也拿来刺激自家孩子,殊不知,别家的小朋友千千万,总有这样那样好的方面,老是拿别家孩子的发展状态为自家孩子设立发展的标杆,给孩子太多压力姑且不论,还很容易对孩子自己的天赋基础视而不见,让孩子没有机会去做自己,只能被动地去做别人。
我个人特别反对这种做法,日常的教养工作中,她从不拿桐桐去跟别的孩子做功利的比较,即使桐桐自己看到自己画的画不如别人,或者因为做的其他事情不如别人而难过时,我还会对她说:“宝贝,他是他,你是你,你不一定非要跟他一样,只要你努力去做了,就是最棒的。”或者对她说:“虽然你跳舞不如她跳的好,但画画比她棒啊,每个人都有自己做得好的地方,也会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无论你是什么样子的,妈妈都爱你!”
大约因为经常听到这样的鼓励,桐桐对自己越来越自信,“我为自己骄傲!”偶尔还能听到她说出这样让人惊喜的话。
三、给孩子自主成长的权利
帮孩子规划自己的发展是很多家长乐此不疲的事情,孩子很小的时候,他们就不惜代价地为孩子报这样那样的早教辅导班,并不辞辛苦地陪读,不管孩子是否喜欢这样,都会以爱的名义忽略孩子的感受,以便帮孩子在尽可能多的领域有所发展,有时候这样的付出的确有了让人欣慰的结果——孩子在各方面成长的都十分突出,但也有些时候,孩子的生活因此失去了自主的乐趣。曾经有一个每天被妈妈拖着去上课的孩子,很优秀,但私下告诉我:“我好怕礼拜六啊,一整天都要上课!”
我是那种把孩子的自主性看的比发展的结果更为重要的妈妈,在教养中努力做到的一点,就是给桐桐发展的自主权,不让自己“好心”的安排剥夺了她选择的权利,在发展自己的哪些特长、以什么形式发展方面,总是尽量尊重她的意见,她渴望上辅导班的时候,即使经济紧张也尽量满足她的要求,在她不喜欢上辅导班的领域,再希望她去也不会强迫她。这样,虽然桐桐极少去上什么辅导班,在很多领域都没有上辅导班的小朋友学的好,但看到她能健健康康地以正常的节奏向前发展,且那么享受自发探索、自由发展的快乐,还是感觉很欣慰,因为,让孩子成为她自己比成为天才更难!
文章来源:“小桐和老妈”新浪博客
然而,很多家长,或者因为不懂得这个要义,或者习惯了控制和支配的思维方式,或者以爱的名义包办代替太多,致使孩子无法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甚至因此出现这样那样的发展问题,让人痛惜。这不是危言耸听,屡见报端的因为不堪忍受父母控制而自杀或杀母的例子就是一个极端。
我个人在教养过程中,因为事先有所耳闻父母过于干涉孩子的成长自由而出现悲剧的例子,也因为秉持“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这一育儿观,一直在努力帮女儿桐桐成为最好的自己,也很欣慰如今六岁半的女儿桐桐能一直有机会做她喜欢的事,并渐渐成为一个非常懂得爱自己、为自己的学习生活负责的孩子。她健康、快乐,有主见,用最近参加抗挫力训练营时一个专业导师的话说,“是个内心非常强大的孩子”。当然,为了这样一个培养目标,也花费了很多心思,下面就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体验。
一、避免在孩子身上投射自己的未竟心愿
家长在带孩子的过程,很容易心存一种“未完成情结”,会不由自主地把一些自己难以实现的心愿投射在孩子身上,期待孩子成为自己理想中的那个样子,这一点,一开始我也不能完全免俗,比如,我本人的性格比较内向,有轻微的社交焦虑,因此错失了很多发展机会,以至于看到那些开朗大方、公共场合侃侃而谈的人,就心生羡慕,有桐桐之前,我就很多次都暗暗祈祷,以后自己的孩子千万不要再像自己一样“没出息”。可是事与愿违,桐桐恰恰在很大程度上遗传了我的内向,人前一度懦懦怯怯的,这种状态曾让我很忧心,怕小家伙走向社会后会因此埋没自己的一些能力。但很快我就意识到担心和顾虑都是没有用的,孩子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期待成长,坦然地接纳反而能够给孩子情感的支撑,帮她更勇敢地面对外面的世界。每次我再为小家伙的羞怯和退缩揪心的时候,就有意地这样“敲打”一下自己,终于做到了越来越坦然。
因为坦然,也就越来越接纳桐桐本来的样子,每次她有点胆怯的时候,我都能给她理解与支撑,不急着逼她去“勇敢”,而是在身后默默地陪她……大约因了这份理解与支撑,奇迹出现了,原本很容易怕这怕那的桐桐,竟然日渐变成了一个勇敢、开朗的孩子,刚上托班的时候,上个公开课还吓的哇哇大哭,到了幼儿园中班,就能积极举手发言了,而今,已经成为小学生的她,更是成了一个上课比较活跃的孩子,前段时间带她去三亚参加青少年抗挫力训练营,作为班上最小的孩子,竟然连跟中学生哥哥姐姐们PK都不怕!
二、不拿孩子做横向的比较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网络上开始流行一句话:“我们都有个宿敌,那就是别人家的小孩”,一句看似无奈的调侃,其实很讽刺地折射出很多家庭教养中非常容易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喜欢把自家孩子跟别人孩子比来比去,看到李家小朋友画画好,就嫌自家孩子能画不出同样的水平,看到张家小朋友跳舞好,也拿来刺激自家孩子,殊不知,别家的小朋友千千万,总有这样那样好的方面,老是拿别家孩子的发展状态为自家孩子设立发展的标杆,给孩子太多压力姑且不论,还很容易对孩子自己的天赋基础视而不见,让孩子没有机会去做自己,只能被动地去做别人。
我个人特别反对这种做法,日常的教养工作中,她从不拿桐桐去跟别的孩子做功利的比较,即使桐桐自己看到自己画的画不如别人,或者因为做的其他事情不如别人而难过时,我还会对她说:“宝贝,他是他,你是你,你不一定非要跟他一样,只要你努力去做了,就是最棒的。”或者对她说:“虽然你跳舞不如她跳的好,但画画比她棒啊,每个人都有自己做得好的地方,也会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无论你是什么样子的,妈妈都爱你!”
大约因为经常听到这样的鼓励,桐桐对自己越来越自信,“我为自己骄傲!”偶尔还能听到她说出这样让人惊喜的话。
三、给孩子自主成长的权利
帮孩子规划自己的发展是很多家长乐此不疲的事情,孩子很小的时候,他们就不惜代价地为孩子报这样那样的早教辅导班,并不辞辛苦地陪读,不管孩子是否喜欢这样,都会以爱的名义忽略孩子的感受,以便帮孩子在尽可能多的领域有所发展,有时候这样的付出的确有了让人欣慰的结果——孩子在各方面成长的都十分突出,但也有些时候,孩子的生活因此失去了自主的乐趣。曾经有一个每天被妈妈拖着去上课的孩子,很优秀,但私下告诉我:“我好怕礼拜六啊,一整天都要上课!”
我是那种把孩子的自主性看的比发展的结果更为重要的妈妈,在教养中努力做到的一点,就是给桐桐发展的自主权,不让自己“好心”的安排剥夺了她选择的权利,在发展自己的哪些特长、以什么形式发展方面,总是尽量尊重她的意见,她渴望上辅导班的时候,即使经济紧张也尽量满足她的要求,在她不喜欢上辅导班的领域,再希望她去也不会强迫她。这样,虽然桐桐极少去上什么辅导班,在很多领域都没有上辅导班的小朋友学的好,但看到她能健健康康地以正常的节奏向前发展,且那么享受自发探索、自由发展的快乐,还是感觉很欣慰,因为,让孩子成为她自己比成为天才更难!
文章来源:“小桐和老妈”新浪博客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