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新目标)》教材实验情况介绍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新目标)》教材实验情况介绍
广东省中山市教育局教研室 彭院宝
中山市作为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之一,于2002年秋起,《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新目标)》(以下称《英语(新目标)》)通过有关程序最后被选定为我市初中英语课改实验教材。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实验,我们对该套教材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和体会,现将有关实验及其使用教材的一些情况作个简要介绍,以便交流研讨。
一、 为什么我们选用这套教材?
2002年春节后,我市被选定为广东省实施新课程改革实验区之一后,我市教育局各个部门积极行动起来作准备。市教研室首先要提供好可供选择的教材,各学科教研员着手与全国各大出版商联系。在我省教育厅印发的可以选择的实验教材清单中,惟独没有英语教材,而其他学科一般都有两种以上的选择教材。我们立即与省教研室联系,他们告知说是没有英语教材。然后我们又与周边教研室联系,看看他们选用什么教材。但他们比较稳重,静观其变,在没有正式通过审查的实验教材出台之前,他们仍用人民教育出版社修订版的 Junior English for China (JEFC)。该套教材与新课程的设计理念还是有较大的差距的,不过老师们对它已经非常熟悉了,无须搞师资培训或教材分析了,教研员的工作负担也大大减轻了。但回过头来想一想,既然要新课改,就要有新思想、新观念、新教法。
我们将情况向教育局领导作了汇报并谈了我们的想法,局领导支持我们,说中山市历来以孙中山先生“敢为天下先”的理念作为工作的指导思想,新课改就要以一个全新的面孔与广大师生见面,不要雷声大,雨点小,一定要选好一套全新的教材。我们积极加强与省教研室的联系,将我们的思想与他们进行了沟通。当时《英语(新目标)》教材还在送审阶段,我们紧紧地关注这套教材的审批过程,同时与汤姆森出版集团保持联系,先购买了几套教材做研究。
对照《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我们吃惊地发现,这套教材无论从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方面,还是从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等方面,都体现和达到了相当理想的地步。我们看好这套教材了。
在此套教材尚未宣布通过审批之前,我们已经向我市新课改教材选定委员会作了推介。教材选定委员会是按照省课改的要求,由家长代表、学生代表、校长代表、教师代表、教育局有关科室的代表组成。在推介中,首先由教研员介绍教材,包括教材设计思想、编写体系、学生的实际,然后展示教材,接受代表提问,最后投票决定,我们一直在等待教材的最后审查结果,教材一通过,我们立即报请教育局审批。最终《英语(新目标)》教材被定为我市初中英语实验教材,我们加紧了与新华书店的订书工作。
2002年9月,由美国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和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英语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合编的《英语(新目标)》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以全新的面孔与我们见面了。该教材无论其在倡导和鼓励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念方面,还是在教学过程的实际操作中,都能巧妙地将话题、功能、结构和任务融为一体,更是形成了科学的、真实的、互动的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
现我市有七、八两个年级全部学生(6万多名)和 800 多名教师在使用这套教材。
二、在实验中我们遇到了哪些问题?
1. “教材内容是否有些太简单了,学生都把英语当副科了!”
这是实验初期我市初中英语科课改教学研讨会时教师们共同反映的一个问题。“除了有些生词外,《英语(新目标)》第一册中各个单元中出现的句型、语法都是学生小学时已经学过的。”老师觉得没什么讲的,学生也觉得没太多新内容可学,加之课本上的练习很少、又很简单,学生把大多精力都放在其他科了。
2. 教学重点应放在哪里?
不少认真负责的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和困惑:“一节课讲完了,心里总觉得不踏实。到底教了学生些什么,重点的东西是什么。听的听了,结对活动,小组活动也做了,学生应重点掌握哪些内容,应掌握到什么程度,老师心里总觉得没底。”
3. 教学进度应该怎样把握,一个单元到底应该用几课时完成?
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用三节课就讲完了一个单元,有的甚至只用两节课就够了,但又不敢太快,就慢慢磨。也有人教了差不多两周。运用《英语(新目标)》教学,每节课的内容到底应安排多少才合适?每个单元用多少课时教完才最恰当?学生用书和教师教学用书中虽然有整体课时规划,但并未明确地规定或指明每个单元用时多少。教师究竟应该依据什么来确定和把握恰当的教学进度呢?
4. 课堂教学的常规模式是什么?教学的一般步骤应该怎样把握?
这是一个认识比较深刻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也已经意识到,原有的建立在 PPP(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模式上的五步式教学:复习──引入新课──教授新内容(生词、语法、语言点知识)──巩固练习──模拟表演(或小结新课)似乎已不能适应《英语(新目标)》的教学,而按《英语(新目标)》教材本身的内容顺序按部就班地教学似乎也不尽适合,特别是每单元的A部分,按教材顺序,不到半节课就教完了,其余时间都不知怎么安排才合适,各单元又没有完整的对话或课文,语言点知识都很难找到。
5. 现在都讲形成性评价,但以《英语(新目标)》为基础的形成性评价内容是什么,评到什么程度,该怎样操作?
教材中除了每单元后附了一页的 Self-check 外,其他的评价,不管过程评价还是结果评价的内容几乎一无所有,更不用说指导操作的内容了。
另外还有其他的问题如作业布置的问题:课本上的练习太少,课堂上都不够做,课外的作业应怎样布置?多少才合适?重点应练口语还是写作?
三、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
以上问题涉及了《英语(新目标)》教学的内容、方法、过程、效果以及评价等各个方面。难道是《英语(新目标)》英语教材本身有问题?其实不然,当我们从英语教学的全局出发来分析就不难看出,出现以上问题的根本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教学观念的沿袭与惯性的冲击;二是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制约;三是课程资源的缺乏;四是配套制度的滞后。
2002年7月初我们组织《英语(新目标)》教材培训时,有些教师发出这样的评价:“这套教材太简单了!”当时听到这些话,我心里非常担心,这些老师可能只看到教材的语法知识,而忽视了其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及文化意识等教学目标。随着实验工作的展开,事实证明我的担心不是多余的,很多老师都感到无所适从,觉得自己不会教书了。
1. 教教材,还是用教材去教?用过时一点的话说,教材就是“依纲靠本”中的那个“本”。过去,我们特别强调“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检验教师职业成熟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所以,那个年代,我们推崇能把教材倒背如流的“经验型”教师。但是,一本再好的教材,它所包含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在如今的发达社会,新知识正以几何变量增长着。以前的评价教师的标准,在很多方面都滞后了。
2. 对“任务型语言教学”中的任务理解有误解。什么是任务?什么是任务型语言教学?实验之初,有些老师将任务理解为步骤,原来 step 1,step 2,变为 task 1,task 2。该教材的美方主编 David Nunan 将任务归纳为两类:它们是(1)源于真实世界的任务;(2)教学型任务。实际上,任务型语言教学就是源于交际语言教学理论,是交际语言教学的一部分。David Nunan曾在中山的一次学术报告中形象地比喻:“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is the elephant and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is the trunk of the elephant”。
3. 教师施教的目标定位──只以笔试性考试为目标与《英语(新目标)》的目标定位──以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发展为目标之间的差异。
不管是出于现实利益还是出于长期教学习惯的原因,只以笔试性考试为目标的英语教学必然是:(1)以单词的背记、语言点和语法知识的反复讲解和强化训练为重点,唯恐讲解不够细,训练不到位;(2)紧紧围绕课本内容,字斟句酌,唯恐“超纲”,产生所谓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上的“浪费”;(3)教学方式千篇一律,教学步骤按部就班,照本宣科,教学进度平齐一致,唯恐有所偏差;(4)课堂教师“唱独角”,“我讲你听”“我说你记”“满堂灌”,课后抄抄写写、“题海战术”;(5)平时大测小测,大考小考模拟考循环反复,唯恐考试的客观程度不高,针对性不强。
而以《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以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的《英语(新目标)》:(1)不仅以语言知识(单词、语法,语言点)、语言技能(听说读写译)为重点,而且更注重学生的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兴趣、意志)培养;(2)教学内容灵活开放,提倡教师结合学生实际,灵活处理,同时注意多渠道开发教学资源;(3)提倡任务型语言教学,遵循任务型教学原则,教学进度整体把握,教学程式不拘一格;(4)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主线,重视体验参与,课后访谈调查,读写摘记,重视语言运用;(5)正视个体差异,倡导过程激励,以多层次、多角度、多主体的结果与过程并重的评价方式激励进步,培养兴趣。
我们原来一直视为考试和教学重点的单词背记,语言点和语法知识的反复讲练,实际只仅仅达到了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 一个最基本的部分──语言知识的层次;我们紧扣教材、依纲照本的做法恰恰与《英语(新目标)》的开放型内容设计思想相悖;我们适应考试的“PPP”模式或五步教法当然不能等同于任务型语言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也正好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背道而驰;我们视为“法宝”的大考小测,原来正与《英语(新目标)》强调的全面评价相离。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使用《英语(新目标)》的过程中会出现前述的种种问题:为什么我们的英语教师讲解细致透彻,有深度也有难度,课后心里也觉得“踏实”,而学生却总是难以高效地掌握;为什么我们的训练充分到位,甚至“题海战术”,学生却总是两极分化;为什么我们教师苦口婆心,学生却总是对英语不感兴趣。
唯“考试”是“目标”的英语教学必然难以适应以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的《英语(新目标)》的教学。
认真领会《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主旨精神,准确把握《英语(新目标)》的目标定位,紧密联系实际,摈弃唯考试是论的目标定位,以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转变观念、调整教法、多维一体,多法结合,确保课改实验的成功进行。
1. 着眼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密切联系实际,灵活有效的处理教材和教学内容
(1)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对待处理
比如第一单元的句型“What's your name?”,如果以语言知识为目标来对待,只教学生会读会写,那未免太容易了,因为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就接触这个句型。但如果从语言能力角度看,要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英美人名,并理解掌握外国人见面时互致问候和相互介绍的礼仪常识以及真正得体地运用此句型,恐怕无论是教还是学都不是那么容易了吧。
又比如针对每单元 Section A 部分的图画,我们可以按课本顺序简单地做单词识记层面的 match 和 tick,但根据中山从一年级就开设英语课的实际,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作为看图说话、情景编演等语篇训练的题材。
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对待处理所产生的教学结果会大不一样。
(2)不同的内容,灵活地处理
“I sometimes go to the last part to do the group work first ...It depends on the teachers' knowledge of the students actual language ability ...” 这是2003年1月10日《英语(新目标)》的美方主编David Nunan应邀出席“广东省第六届中学英语教学研讨会”时对与会代表提出的教学程序问题所做的简略回答。可见,《英语(新目标)》的内容处理和取舍可以是非常灵活的。只要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语言能力发展出发,遵循“i+1”原则,任何内容的调整或取舍、任何教学步骤的安排都是可行的。
(3) 教材资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Don't use just the textbook. Anything in real life that connected and appropriate to the lesson can be used as teaching resources.” 这也是David Nunan 1月10日在他的报告中和随后的讨论中所指出的。教师必须联系学生实际,充分利用学生、教师本身和环境中的一切可以利用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创造运用英语的机会,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2. 着眼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以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念和方法高效地组织教学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倡以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组织英语教学,《英语(新目标)》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来设计教法、组织教材。任务型语言教学让学生参与其中,在完成“真实的”任务的过程中感知、体验语言,运用语言,从而主动地消化吸收语言,达到语言学习的最佳化,同时也就彻底改变“满堂灌”、“填鸭式”的低效教学法。我们教师要深入学习教材,熟练掌握任务型教学方法,为学生设计富于趣味而真实自然的任务型教学活动,为《英语(新目标)》教学提供教法上的保证。
3. 以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发展为目标,探索和尝试形成性评价的方式方法,激励学生进步
与任务型语言教学相结合,以任务的完成过程和结果双向评价学生。尽量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评价内容,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不断进步。《英语(新目标)》Section A部分的基本学习内容与Section B部分的扩展与延伸内容设计为教师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提供了方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告知学生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以多方位,多主体的评价综合考虑学生学习,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自我评价,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主意识和策略意识,最终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四、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
(一)师资培训
1. 教材教法培训。为了认真贯彻《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教好《英语(新目标)》教材,中山市两次邀请教材主编美籍专家David Nunan和中方编者李静纯、张雅君老师来中山讲解教材,介绍如何使用教材,解读《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接受培训的英语教师有500人,做到不培训不上岗。
2. 外出进修。2001—2003 年,我们组织和选拔了全市 100 多名中小学英语骨干教师远赴美国夏威夷大学、英国利姿大学和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进行为期 6—12 周的语言学习和教学法理论进修。通过进修,英语教师的语言技能和教学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3. 周末培训。教研室每学期都聘请国内外专家培训教师,主要内容有语言教学的基础理论、课堂教学的操作方法等,还邀请香港的中学教师来上示范课。
4. 重视英语学习环境的建设。我们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聘请外教,除向学生推荐适合阅读的报刊、书目以外,还注意扩大英语学习的渠道,引导学生经常收看香港亚视台、明珠台的英语节目和中山教育电视台的英语节目,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开办一些适合中学生阅读的网站,让学生上网学习。
(二) 课堂教学研究
1. 组织全市分片教研活动,加强区域性英语教学交流。我们将全市镇(区)初中分成7个片,每片每学期活动至少一次,每镇区轮流组织活动,活动内容和具体时间由每片的中心组长和副组长协商决定,活动形式可以是听课、说课、评课、讲座、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
2. 组织全市《英语(新目标)》教材观摩课进行教学研讨。每学期组织一到两次教学观摩研讨活动,请专家或外籍教师根据任务型语言教学的要求进行评课,镇区教师对课进行研讨交流,整个活动都上了中山教育信息网。通过研讨交流,很多英语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转变,教师的语言技能和教学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3. 各校英语科组抓好集体备课,将集体备课作为提高英语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一环。每学期至少进行两次集体备课活动,各校英语科组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形成本校的英语教学教研特色,每学年要形成一篇有价值的经验总结或论文,每学期初在全市英语科组长会上交流。
(三)课堂教学、论文、教案评比
1. 举办“任务型语言教学”和“英语课程标准”理论与实践论文评比和《英语(新目标)》教材教案设计评比大赛。
2. 通过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构建一系列英语课堂模式。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新教材优质课评比活动,为年轻教师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让大批新教师脱颖而出。我们首先以镇区为单位初赛,推选出选手参加分片的决赛,利用借班上课的形式进行。
(四)科研促教
1. 通过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构建一系列英语课堂模式。我们按地域兼顾水平层次将全市区镇、直属中学划分为七个教研片,由区镇教研员担任正副组长,每月开展一次活动,围绕“互动式英语活动教学法探讨”和“任务型语言教学的课堂模式的构建”进行探究,主要有听课、评课、说课、专题讲座、理论学习等。
2. 调查研究。充分发挥教研会常务理事和中心教研组的积极性,对部分镇区学校的英语教学质量进行抽查测试。我们分别到大涌镇、古镇镇、小榄镇、三角镇、南区、沙溪、石岐区、市纪中等区镇每校一至二个班进行测试调查,当天评卷,及时反馈意见和提出改正建议。
五、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熟悉教材的编写体系和教学内容安排
1. 了解教材的概况
该套教材共 5 册,每册都配有学生用书 (Students' Book), 教师教学用书 (Teachers' Book),练习册 (Work Book) 评价手册 (Test and Games Package), 教学挂图 (Wall Charts)和听力录音带 (Audio Cassette)。 初一学习第一册和第二册, 初二学习第三册和第四册,初三学习第五册。
学生用书每个单元有6页,其中包括 Section A、 Section B 和 Self Check。Section A 为目标句型提供分步示例和指导性练习;Section B 使学生能够对已经学过的目标句型运用自如;Self Check 使学生对自己的英语水平有明确的认识。
教师教学用书提供了每单元的教学策略、语音、语法、文化的处理意见、录音文字材料以及练习册的参考答案。练习册提供了读写技能的训练材料。评价手册提供了单元、期中、期末考试题。
2. 了解教材的核心部分
教师在教材的说明部分需要首先了解教材的编写背景和特点以及全书的整体结构。教材文前的第一页是《英语(新目标)》使用指南,教师可以准确了解每一个单元的具体内容安排和目标要求,以便设计自己的教学计划。接着是目录,教师可以纵向了解全书的各个单元和附录以及这些附录有何作用,配合教材哪些部分使用,从横向了解构成各单元的每一个项目,以及项目下的具体内容:Function 是单元的功能项目,即教学完成后,学生能用所学的英语去做事情;Structure 是该单元要学习的语言知识;Target language 是本单元要重点掌握的功能句型;Vocabulary 是话题涉及到的新词汇;Recycling 是单元需要滚动学习的内容,即那些过去学过的内容在该单元再次出现的内容;Learning Strategies 是对某一具体内容学习方法的指导。以上八个部分的内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Additional Material 是相关单元特定活动的补充材料。
(二) 任务型语言教学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这体现在教材的可操作性空间大,活动的设计更能体现个人的智慧及文化意识,弘扬个性,自成风格,并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语言教学理论,从而科学地指导教学实践。
教师要主动去适应教材的变化。主动地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方式和行为。
《英语(新目标)》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以学生“能做某事”为目标要求。教师应积极主动地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方式和行为,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教师首先要懂得“任务型”教学的基本理论,然后知道如何设计和实施任务。该教材为教师提供了每个单元的学习目标,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可操作的教学活动。
(三)正确处理好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训练关系
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都是语言能力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基础知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但语言知识本身也是语言学习的目标之一。虽然听、说、读、写是重要的语言技能,但不可以单纯用听、说、读、写语言技能的水平取代课程各个级别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目标。英语教师应结合情感态度、语言知识、文化意识、学习策略等目标,正确把握和处理课程语言技能各级别目标中听、说、读、写语言技能之间的关系。《英语(新目标)》不仅以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为重点,而且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语言知识不单单是语音、词汇、语法的规则,还包括概念意义、语言篇章结构、文化差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四)灵活地处理好教材的内容和安排
“I sometimes go to the last to do the group work first...It depends on the teachers' knowledge of the students actual language ability...”(David Nunan) David Nunan 来我市给广大英语教师作有关“任务型教学”学术报告时介绍了他的教学经验。
教学内容的处理和取舍灵活开放,只要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语言能力出发,任何教学内容的调整或取舍,任何教学步骤的安排都是可行的。教师操作的空间越来越大,这一点不仅对教师的语言能力要求提高了,而且对教师的综合文化素养要求提得比以往任何教材都高。
(五)活化教材,充分开发和利用教材以外的教学资源
“Don't use just the textbook. Anything in real life that connect and appropriate to the lesson can be used as teaching resources.”(David Nunan) 在教学中要整体把握教学进度,教学形式不拘一格。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主线,重视体验参与,重视语言运用。
教师首先要弄清楚教材所呈现的语言项目具有什么的交际功能,把文字活化为话语。教师在呈现教学内容时,应通过现身表演活生生地教给学生,如果不活化,照本宣科,从文字到文字,或者有声音无行为,学生只是读,眼睛看,坐着不动,面无表情,读得很熟,语言功能也消失了,我们应把教学内容活化为实际生活。《英语(新目标)》教材是按照 Topic-structure-function-task 相结合的原则来编写的,通过学生用英语做事情来体现语言功能,使教学更切实际,更生动形象。如果不把教学内容活化为生活实际,课本里的文字就很难变为学生想说的话。我们要把教学活化为交际,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要交际化。教材是脚本,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的任务就是把教材的内容活化给学生,即指导他们怎么说,怎么动。
(六)结合学习内容讨论情感态度的问题
把情感态度的发展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是实现情感态度目标的最重要的环节和过程。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培养少数精英”的教育理念不同,如今的基础英语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要改变以往那种一开始学生还有点好奇,没过多久多数人就放弃而只剩下少数“尖子”的状况,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可持续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英语(新目标)》教材比较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教材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反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探讨兴趣活动的设计,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成功感。能够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活动或任务首先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即与英语教学的目标挂钩。其次,活动涉及的内容应尽量与学生自身及周边的生活有关,覆盖的话题和活动形式要多种多样,参与者之间要设有信息沟;要让学生手中有可以看到的或可捉摸到的东西,而且这些东西必须是与当前要做的事情密切相关。另外,在操作时既要让学生有紧迫感和挑战性,又要让他们感到有趣、好玩;要有开放性的提示,激活想象,最好还带有表演色彩,让参与者有出人意外的表现。
(七)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
英语学得好的学生比学得不好的学生使用的策略多,而且使用的频率也高。学得不好的学生有的使用了一些消极的策略,如死记硬背。老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策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咨询,但是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自己首先必须了解学习策略。教师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咨询时,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学习策略,更不能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可以以合作伙伴或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避免给学生造成一种“老师说的就是对的”的印象。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渗透和示范学习策略。培养学习策略有效的途径就是把方法和策略渗透到教学中。《英语(新目标)》教材本身已经体现了学习策略的培养。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Section B 的 1a,1b,1c,2a,2b,2c。 第一步:介绍数词 0-9 (1a)。 学生认真听录音,边听边跟读;看黑板上老师不按顺序排列的十个数词;老师指到哪个就读那个数词。第二步:听辨数词 0-9 (1b)。 学生认真听第一遍录音,指出听到的电话号码是哪一个;知道英语的电话号码如何写;听第二遍录音时在横线上写出该电话号码;检查答案。第三步:听说活动(1c)。 学生模仿不同人物的声音朗读对话;向全班读对话;以三四人为一组用不同的电话号码练习对话;到教室前面表演对话。第四步:听力练习(2a、2b)。 学生听第一遍录音,只听不答;听第二遍录音,将相应的电话号码前的字母编号填入人名后;再听录音,将电话号码填写完整。第五步:口语练习(2c)。学生分成四人小组,用本单元所学句子询问名字和电话号码;将询问结果填入表格,交老师查;回答老师就表格信息的提问。
(八)注意在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
我们浏览一下《英语(新目标)》单元目录就可以看到很多英语或其他国家的文化信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文化意识就是让学生通过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等来加深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并反过来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形成一种世界意识。如该教材七年级上册 Section A 部分 3a,3b,3c,通过课本的练习,学生学习西方人的姓名的文化知识,明确西方人姓和名的排列顺序;能将中国人的姓名和西方人的姓名排列顺序进行比较,找出差异;了解英美人打招呼时是如何使用姓和名的;学会用英语打招呼和询问名字。
教育改革的关键一是教材,二是教师。为了实施新课程标准,我们教师首先必须进行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同时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和业务素质,其中包括了对教材的评估、选编和增补能力,对教学的自我评估能力,对教学的研究能力以及自我终身学习的能力等等。我们愿与全国的英语老师一起努力!
(原文刊载于《学生双语报·教师版》第20、21、23期。)
中山市作为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之一,于2002年秋起,《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新目标)》(以下称《英语(新目标)》)通过有关程序最后被选定为我市初中英语课改实验教材。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实验,我们对该套教材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和体会,现将有关实验及其使用教材的一些情况作个简要介绍,以便交流研讨。
一、 为什么我们选用这套教材?
2002年春节后,我市被选定为广东省实施新课程改革实验区之一后,我市教育局各个部门积极行动起来作准备。市教研室首先要提供好可供选择的教材,各学科教研员着手与全国各大出版商联系。在我省教育厅印发的可以选择的实验教材清单中,惟独没有英语教材,而其他学科一般都有两种以上的选择教材。我们立即与省教研室联系,他们告知说是没有英语教材。然后我们又与周边教研室联系,看看他们选用什么教材。但他们比较稳重,静观其变,在没有正式通过审查的实验教材出台之前,他们仍用人民教育出版社修订版的 Junior English for China (JEFC)。该套教材与新课程的设计理念还是有较大的差距的,不过老师们对它已经非常熟悉了,无须搞师资培训或教材分析了,教研员的工作负担也大大减轻了。但回过头来想一想,既然要新课改,就要有新思想、新观念、新教法。
我们将情况向教育局领导作了汇报并谈了我们的想法,局领导支持我们,说中山市历来以孙中山先生“敢为天下先”的理念作为工作的指导思想,新课改就要以一个全新的面孔与广大师生见面,不要雷声大,雨点小,一定要选好一套全新的教材。我们积极加强与省教研室的联系,将我们的思想与他们进行了沟通。当时《英语(新目标)》教材还在送审阶段,我们紧紧地关注这套教材的审批过程,同时与汤姆森出版集团保持联系,先购买了几套教材做研究。
对照《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我们吃惊地发现,这套教材无论从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方面,还是从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等方面,都体现和达到了相当理想的地步。我们看好这套教材了。
在此套教材尚未宣布通过审批之前,我们已经向我市新课改教材选定委员会作了推介。教材选定委员会是按照省课改的要求,由家长代表、学生代表、校长代表、教师代表、教育局有关科室的代表组成。在推介中,首先由教研员介绍教材,包括教材设计思想、编写体系、学生的实际,然后展示教材,接受代表提问,最后投票决定,我们一直在等待教材的最后审查结果,教材一通过,我们立即报请教育局审批。最终《英语(新目标)》教材被定为我市初中英语实验教材,我们加紧了与新华书店的订书工作。
2002年9月,由美国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和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英语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合编的《英语(新目标)》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以全新的面孔与我们见面了。该教材无论其在倡导和鼓励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念方面,还是在教学过程的实际操作中,都能巧妙地将话题、功能、结构和任务融为一体,更是形成了科学的、真实的、互动的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
现我市有七、八两个年级全部学生(6万多名)和 800 多名教师在使用这套教材。
二、在实验中我们遇到了哪些问题?
1. “教材内容是否有些太简单了,学生都把英语当副科了!”
这是实验初期我市初中英语科课改教学研讨会时教师们共同反映的一个问题。“除了有些生词外,《英语(新目标)》第一册中各个单元中出现的句型、语法都是学生小学时已经学过的。”老师觉得没什么讲的,学生也觉得没太多新内容可学,加之课本上的练习很少、又很简单,学生把大多精力都放在其他科了。
2. 教学重点应放在哪里?
不少认真负责的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和困惑:“一节课讲完了,心里总觉得不踏实。到底教了学生些什么,重点的东西是什么。听的听了,结对活动,小组活动也做了,学生应重点掌握哪些内容,应掌握到什么程度,老师心里总觉得没底。”
3. 教学进度应该怎样把握,一个单元到底应该用几课时完成?
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用三节课就讲完了一个单元,有的甚至只用两节课就够了,但又不敢太快,就慢慢磨。也有人教了差不多两周。运用《英语(新目标)》教学,每节课的内容到底应安排多少才合适?每个单元用多少课时教完才最恰当?学生用书和教师教学用书中虽然有整体课时规划,但并未明确地规定或指明每个单元用时多少。教师究竟应该依据什么来确定和把握恰当的教学进度呢?
4. 课堂教学的常规模式是什么?教学的一般步骤应该怎样把握?
这是一个认识比较深刻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也已经意识到,原有的建立在 PPP(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模式上的五步式教学:复习──引入新课──教授新内容(生词、语法、语言点知识)──巩固练习──模拟表演(或小结新课)似乎已不能适应《英语(新目标)》的教学,而按《英语(新目标)》教材本身的内容顺序按部就班地教学似乎也不尽适合,特别是每单元的A部分,按教材顺序,不到半节课就教完了,其余时间都不知怎么安排才合适,各单元又没有完整的对话或课文,语言点知识都很难找到。
5. 现在都讲形成性评价,但以《英语(新目标)》为基础的形成性评价内容是什么,评到什么程度,该怎样操作?
教材中除了每单元后附了一页的 Self-check 外,其他的评价,不管过程评价还是结果评价的内容几乎一无所有,更不用说指导操作的内容了。
另外还有其他的问题如作业布置的问题:课本上的练习太少,课堂上都不够做,课外的作业应怎样布置?多少才合适?重点应练口语还是写作?
三、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
以上问题涉及了《英语(新目标)》教学的内容、方法、过程、效果以及评价等各个方面。难道是《英语(新目标)》英语教材本身有问题?其实不然,当我们从英语教学的全局出发来分析就不难看出,出现以上问题的根本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教学观念的沿袭与惯性的冲击;二是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制约;三是课程资源的缺乏;四是配套制度的滞后。
2002年7月初我们组织《英语(新目标)》教材培训时,有些教师发出这样的评价:“这套教材太简单了!”当时听到这些话,我心里非常担心,这些老师可能只看到教材的语法知识,而忽视了其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及文化意识等教学目标。随着实验工作的展开,事实证明我的担心不是多余的,很多老师都感到无所适从,觉得自己不会教书了。
1. 教教材,还是用教材去教?用过时一点的话说,教材就是“依纲靠本”中的那个“本”。过去,我们特别强调“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检验教师职业成熟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所以,那个年代,我们推崇能把教材倒背如流的“经验型”教师。但是,一本再好的教材,它所包含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在如今的发达社会,新知识正以几何变量增长着。以前的评价教师的标准,在很多方面都滞后了。
2. 对“任务型语言教学”中的任务理解有误解。什么是任务?什么是任务型语言教学?实验之初,有些老师将任务理解为步骤,原来 step 1,step 2,变为 task 1,task 2。该教材的美方主编 David Nunan 将任务归纳为两类:它们是(1)源于真实世界的任务;(2)教学型任务。实际上,任务型语言教学就是源于交际语言教学理论,是交际语言教学的一部分。David Nunan曾在中山的一次学术报告中形象地比喻:“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is the elephant and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is the trunk of the elephant”。
3. 教师施教的目标定位──只以笔试性考试为目标与《英语(新目标)》的目标定位──以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发展为目标之间的差异。
不管是出于现实利益还是出于长期教学习惯的原因,只以笔试性考试为目标的英语教学必然是:(1)以单词的背记、语言点和语法知识的反复讲解和强化训练为重点,唯恐讲解不够细,训练不到位;(2)紧紧围绕课本内容,字斟句酌,唯恐“超纲”,产生所谓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上的“浪费”;(3)教学方式千篇一律,教学步骤按部就班,照本宣科,教学进度平齐一致,唯恐有所偏差;(4)课堂教师“唱独角”,“我讲你听”“我说你记”“满堂灌”,课后抄抄写写、“题海战术”;(5)平时大测小测,大考小考模拟考循环反复,唯恐考试的客观程度不高,针对性不强。
而以《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以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的《英语(新目标)》:(1)不仅以语言知识(单词、语法,语言点)、语言技能(听说读写译)为重点,而且更注重学生的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兴趣、意志)培养;(2)教学内容灵活开放,提倡教师结合学生实际,灵活处理,同时注意多渠道开发教学资源;(3)提倡任务型语言教学,遵循任务型教学原则,教学进度整体把握,教学程式不拘一格;(4)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主线,重视体验参与,课后访谈调查,读写摘记,重视语言运用;(5)正视个体差异,倡导过程激励,以多层次、多角度、多主体的结果与过程并重的评价方式激励进步,培养兴趣。
我们原来一直视为考试和教学重点的单词背记,语言点和语法知识的反复讲练,实际只仅仅达到了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 一个最基本的部分──语言知识的层次;我们紧扣教材、依纲照本的做法恰恰与《英语(新目标)》的开放型内容设计思想相悖;我们适应考试的“PPP”模式或五步教法当然不能等同于任务型语言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也正好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背道而驰;我们视为“法宝”的大考小测,原来正与《英语(新目标)》强调的全面评价相离。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使用《英语(新目标)》的过程中会出现前述的种种问题:为什么我们的英语教师讲解细致透彻,有深度也有难度,课后心里也觉得“踏实”,而学生却总是难以高效地掌握;为什么我们的训练充分到位,甚至“题海战术”,学生却总是两极分化;为什么我们教师苦口婆心,学生却总是对英语不感兴趣。
唯“考试”是“目标”的英语教学必然难以适应以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的《英语(新目标)》的教学。
认真领会《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主旨精神,准确把握《英语(新目标)》的目标定位,紧密联系实际,摈弃唯考试是论的目标定位,以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转变观念、调整教法、多维一体,多法结合,确保课改实验的成功进行。
1. 着眼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密切联系实际,灵活有效的处理教材和教学内容
(1)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对待处理
比如第一单元的句型“What's your name?”,如果以语言知识为目标来对待,只教学生会读会写,那未免太容易了,因为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就接触这个句型。但如果从语言能力角度看,要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英美人名,并理解掌握外国人见面时互致问候和相互介绍的礼仪常识以及真正得体地运用此句型,恐怕无论是教还是学都不是那么容易了吧。
又比如针对每单元 Section A 部分的图画,我们可以按课本顺序简单地做单词识记层面的 match 和 tick,但根据中山从一年级就开设英语课的实际,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作为看图说话、情景编演等语篇训练的题材。
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对待处理所产生的教学结果会大不一样。
(2)不同的内容,灵活地处理
“I sometimes go to the last part to do the group work first ...It depends on the teachers' knowledge of the students actual language ability ...” 这是2003年1月10日《英语(新目标)》的美方主编David Nunan应邀出席“广东省第六届中学英语教学研讨会”时对与会代表提出的教学程序问题所做的简略回答。可见,《英语(新目标)》的内容处理和取舍可以是非常灵活的。只要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语言能力发展出发,遵循“i+1”原则,任何内容的调整或取舍、任何教学步骤的安排都是可行的。
(3) 教材资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Don't use just the textbook. Anything in real life that connected and appropriate to the lesson can be used as teaching resources.” 这也是David Nunan 1月10日在他的报告中和随后的讨论中所指出的。教师必须联系学生实际,充分利用学生、教师本身和环境中的一切可以利用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创造运用英语的机会,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2. 着眼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以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念和方法高效地组织教学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倡以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组织英语教学,《英语(新目标)》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来设计教法、组织教材。任务型语言教学让学生参与其中,在完成“真实的”任务的过程中感知、体验语言,运用语言,从而主动地消化吸收语言,达到语言学习的最佳化,同时也就彻底改变“满堂灌”、“填鸭式”的低效教学法。我们教师要深入学习教材,熟练掌握任务型教学方法,为学生设计富于趣味而真实自然的任务型教学活动,为《英语(新目标)》教学提供教法上的保证。
3. 以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发展为目标,探索和尝试形成性评价的方式方法,激励学生进步
与任务型语言教学相结合,以任务的完成过程和结果双向评价学生。尽量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评价内容,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不断进步。《英语(新目标)》Section A部分的基本学习内容与Section B部分的扩展与延伸内容设计为教师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提供了方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告知学生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以多方位,多主体的评价综合考虑学生学习,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自我评价,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主意识和策略意识,最终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四、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
(一)师资培训
1. 教材教法培训。为了认真贯彻《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教好《英语(新目标)》教材,中山市两次邀请教材主编美籍专家David Nunan和中方编者李静纯、张雅君老师来中山讲解教材,介绍如何使用教材,解读《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接受培训的英语教师有500人,做到不培训不上岗。
2. 外出进修。2001—2003 年,我们组织和选拔了全市 100 多名中小学英语骨干教师远赴美国夏威夷大学、英国利姿大学和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进行为期 6—12 周的语言学习和教学法理论进修。通过进修,英语教师的语言技能和教学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3. 周末培训。教研室每学期都聘请国内外专家培训教师,主要内容有语言教学的基础理论、课堂教学的操作方法等,还邀请香港的中学教师来上示范课。
4. 重视英语学习环境的建设。我们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聘请外教,除向学生推荐适合阅读的报刊、书目以外,还注意扩大英语学习的渠道,引导学生经常收看香港亚视台、明珠台的英语节目和中山教育电视台的英语节目,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开办一些适合中学生阅读的网站,让学生上网学习。
(二) 课堂教学研究
1. 组织全市分片教研活动,加强区域性英语教学交流。我们将全市镇(区)初中分成7个片,每片每学期活动至少一次,每镇区轮流组织活动,活动内容和具体时间由每片的中心组长和副组长协商决定,活动形式可以是听课、说课、评课、讲座、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
2. 组织全市《英语(新目标)》教材观摩课进行教学研讨。每学期组织一到两次教学观摩研讨活动,请专家或外籍教师根据任务型语言教学的要求进行评课,镇区教师对课进行研讨交流,整个活动都上了中山教育信息网。通过研讨交流,很多英语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转变,教师的语言技能和教学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3. 各校英语科组抓好集体备课,将集体备课作为提高英语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一环。每学期至少进行两次集体备课活动,各校英语科组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形成本校的英语教学教研特色,每学年要形成一篇有价值的经验总结或论文,每学期初在全市英语科组长会上交流。
(三)课堂教学、论文、教案评比
1. 举办“任务型语言教学”和“英语课程标准”理论与实践论文评比和《英语(新目标)》教材教案设计评比大赛。
2. 通过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构建一系列英语课堂模式。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新教材优质课评比活动,为年轻教师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让大批新教师脱颖而出。我们首先以镇区为单位初赛,推选出选手参加分片的决赛,利用借班上课的形式进行。
(四)科研促教
1. 通过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构建一系列英语课堂模式。我们按地域兼顾水平层次将全市区镇、直属中学划分为七个教研片,由区镇教研员担任正副组长,每月开展一次活动,围绕“互动式英语活动教学法探讨”和“任务型语言教学的课堂模式的构建”进行探究,主要有听课、评课、说课、专题讲座、理论学习等。
2. 调查研究。充分发挥教研会常务理事和中心教研组的积极性,对部分镇区学校的英语教学质量进行抽查测试。我们分别到大涌镇、古镇镇、小榄镇、三角镇、南区、沙溪、石岐区、市纪中等区镇每校一至二个班进行测试调查,当天评卷,及时反馈意见和提出改正建议。
五、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熟悉教材的编写体系和教学内容安排
1. 了解教材的概况
该套教材共 5 册,每册都配有学生用书 (Students' Book), 教师教学用书 (Teachers' Book),练习册 (Work Book) 评价手册 (Test and Games Package), 教学挂图 (Wall Charts)和听力录音带 (Audio Cassette)。 初一学习第一册和第二册, 初二学习第三册和第四册,初三学习第五册。
学生用书每个单元有6页,其中包括 Section A、 Section B 和 Self Check。Section A 为目标句型提供分步示例和指导性练习;Section B 使学生能够对已经学过的目标句型运用自如;Self Check 使学生对自己的英语水平有明确的认识。
教师教学用书提供了每单元的教学策略、语音、语法、文化的处理意见、录音文字材料以及练习册的参考答案。练习册提供了读写技能的训练材料。评价手册提供了单元、期中、期末考试题。
2. 了解教材的核心部分
教师在教材的说明部分需要首先了解教材的编写背景和特点以及全书的整体结构。教材文前的第一页是《英语(新目标)》使用指南,教师可以准确了解每一个单元的具体内容安排和目标要求,以便设计自己的教学计划。接着是目录,教师可以纵向了解全书的各个单元和附录以及这些附录有何作用,配合教材哪些部分使用,从横向了解构成各单元的每一个项目,以及项目下的具体内容:Function 是单元的功能项目,即教学完成后,学生能用所学的英语去做事情;Structure 是该单元要学习的语言知识;Target language 是本单元要重点掌握的功能句型;Vocabulary 是话题涉及到的新词汇;Recycling 是单元需要滚动学习的内容,即那些过去学过的内容在该单元再次出现的内容;Learning Strategies 是对某一具体内容学习方法的指导。以上八个部分的内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Additional Material 是相关单元特定活动的补充材料。
(二) 任务型语言教学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这体现在教材的可操作性空间大,活动的设计更能体现个人的智慧及文化意识,弘扬个性,自成风格,并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语言教学理论,从而科学地指导教学实践。
教师要主动去适应教材的变化。主动地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方式和行为。
《英语(新目标)》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以学生“能做某事”为目标要求。教师应积极主动地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方式和行为,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教师首先要懂得“任务型”教学的基本理论,然后知道如何设计和实施任务。该教材为教师提供了每个单元的学习目标,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可操作的教学活动。
(三)正确处理好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训练关系
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都是语言能力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基础知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但语言知识本身也是语言学习的目标之一。虽然听、说、读、写是重要的语言技能,但不可以单纯用听、说、读、写语言技能的水平取代课程各个级别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目标。英语教师应结合情感态度、语言知识、文化意识、学习策略等目标,正确把握和处理课程语言技能各级别目标中听、说、读、写语言技能之间的关系。《英语(新目标)》不仅以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为重点,而且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语言知识不单单是语音、词汇、语法的规则,还包括概念意义、语言篇章结构、文化差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四)灵活地处理好教材的内容和安排
“I sometimes go to the last to do the group work first...It depends on the teachers' knowledge of the students actual language ability...”(David Nunan) David Nunan 来我市给广大英语教师作有关“任务型教学”学术报告时介绍了他的教学经验。
教学内容的处理和取舍灵活开放,只要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语言能力出发,任何教学内容的调整或取舍,任何教学步骤的安排都是可行的。教师操作的空间越来越大,这一点不仅对教师的语言能力要求提高了,而且对教师的综合文化素养要求提得比以往任何教材都高。
(五)活化教材,充分开发和利用教材以外的教学资源
“Don't use just the textbook. Anything in real life that connect and appropriate to the lesson can be used as teaching resources.”(David Nunan) 在教学中要整体把握教学进度,教学形式不拘一格。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主线,重视体验参与,重视语言运用。
教师首先要弄清楚教材所呈现的语言项目具有什么的交际功能,把文字活化为话语。教师在呈现教学内容时,应通过现身表演活生生地教给学生,如果不活化,照本宣科,从文字到文字,或者有声音无行为,学生只是读,眼睛看,坐着不动,面无表情,读得很熟,语言功能也消失了,我们应把教学内容活化为实际生活。《英语(新目标)》教材是按照 Topic-structure-function-task 相结合的原则来编写的,通过学生用英语做事情来体现语言功能,使教学更切实际,更生动形象。如果不把教学内容活化为生活实际,课本里的文字就很难变为学生想说的话。我们要把教学活化为交际,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要交际化。教材是脚本,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的任务就是把教材的内容活化给学生,即指导他们怎么说,怎么动。
(六)结合学习内容讨论情感态度的问题
把情感态度的发展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是实现情感态度目标的最重要的环节和过程。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培养少数精英”的教育理念不同,如今的基础英语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要改变以往那种一开始学生还有点好奇,没过多久多数人就放弃而只剩下少数“尖子”的状况,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可持续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英语(新目标)》教材比较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教材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反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探讨兴趣活动的设计,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成功感。能够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活动或任务首先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即与英语教学的目标挂钩。其次,活动涉及的内容应尽量与学生自身及周边的生活有关,覆盖的话题和活动形式要多种多样,参与者之间要设有信息沟;要让学生手中有可以看到的或可捉摸到的东西,而且这些东西必须是与当前要做的事情密切相关。另外,在操作时既要让学生有紧迫感和挑战性,又要让他们感到有趣、好玩;要有开放性的提示,激活想象,最好还带有表演色彩,让参与者有出人意外的表现。
(七)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
英语学得好的学生比学得不好的学生使用的策略多,而且使用的频率也高。学得不好的学生有的使用了一些消极的策略,如死记硬背。老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策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咨询,但是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自己首先必须了解学习策略。教师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咨询时,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学习策略,更不能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可以以合作伙伴或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避免给学生造成一种“老师说的就是对的”的印象。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渗透和示范学习策略。培养学习策略有效的途径就是把方法和策略渗透到教学中。《英语(新目标)》教材本身已经体现了学习策略的培养。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Section B 的 1a,1b,1c,2a,2b,2c。 第一步:介绍数词 0-9 (1a)。 学生认真听录音,边听边跟读;看黑板上老师不按顺序排列的十个数词;老师指到哪个就读那个数词。第二步:听辨数词 0-9 (1b)。 学生认真听第一遍录音,指出听到的电话号码是哪一个;知道英语的电话号码如何写;听第二遍录音时在横线上写出该电话号码;检查答案。第三步:听说活动(1c)。 学生模仿不同人物的声音朗读对话;向全班读对话;以三四人为一组用不同的电话号码练习对话;到教室前面表演对话。第四步:听力练习(2a、2b)。 学生听第一遍录音,只听不答;听第二遍录音,将相应的电话号码前的字母编号填入人名后;再听录音,将电话号码填写完整。第五步:口语练习(2c)。学生分成四人小组,用本单元所学句子询问名字和电话号码;将询问结果填入表格,交老师查;回答老师就表格信息的提问。
(八)注意在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
我们浏览一下《英语(新目标)》单元目录就可以看到很多英语或其他国家的文化信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文化意识就是让学生通过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等来加深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并反过来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形成一种世界意识。如该教材七年级上册 Section A 部分 3a,3b,3c,通过课本的练习,学生学习西方人的姓名的文化知识,明确西方人姓和名的排列顺序;能将中国人的姓名和西方人的姓名排列顺序进行比较,找出差异;了解英美人打招呼时是如何使用姓和名的;学会用英语打招呼和询问名字。
教育改革的关键一是教材,二是教师。为了实施新课程标准,我们教师首先必须进行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同时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和业务素质,其中包括了对教材的评估、选编和增补能力,对教学的自我评估能力,对教学的研究能力以及自我终身学习的能力等等。我们愿与全国的英语老师一起努力!
(原文刊载于《学生双语报·教师版》第20、21、23期。)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